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容量将达到1.1亿千瓦
在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核电凭借清洁、高效、稳定的独特优势,正成为我国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关键力量。根据权威预测,到2030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容量将达到1.1亿千瓦,这一飞跃式发展不仅彰显了我国核电产业的蓬勃活力,更将重塑国内能源格局。
当下,我国核电事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商运核电机组数量攀升至58台,装机容量达6096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44台,装机容量高达5235万千瓦,总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指出,按照当前稳健的建设速度与节奏,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登顶全球。以台山核电站为例,其引进法国先进技术,单机容量达175万千瓦,发电能力强劲。每台机组每年可提供约15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减少1100万吨标准煤燃烧,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助力绿色发展贡献巨大。
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有着坚实的技术与产业支撑。技术层面,我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融合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与国内丰富工程经验,具备更高安全性与经济性,其堆芯设计优化、非能动安全系统应用,大幅提升应对极端事故能力,成为我国核电技术“走出去”的闪亮名片。产业层面,核电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从铀矿开采、核燃料加工,到核电装备制造、核电站建设与运营,各环节紧密配合。国内核电主设备已实现100%国产化,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可控,2024年核电主设备累计交付114台套,较2023年翻倍,充分展现产业强大供给能力。
核电规模的扩张,对我国能源领域意义深远。一方面,可有效提升能源供应稳定性与安全性。我国能源需求庞大,且石油、天然气等部分能源依赖进口,核电装机增长能减少对外部能源依赖,增强能源体系韧性。另一方面,助力“双碳”目标加速实现。核电运行过程中几乎零碳排放,相比传统火电,减排优势显著。待2030年1.1亿千瓦装机全面投运,每年可减少数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有力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
当然,发展之路并非坦途。核电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面临厂址资源稀缺、空间布局优化难题,且需持续提升天然铀资源保障能力、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创新加速、产业体系成熟,我国核电产业必将跨越障碍,向着2030年1.1亿千瓦在运装机目标稳步迈进,在能源舞台上绽放更耀眼光芒,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