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渗透下沉市场的关键瓶颈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二线城市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下沉市场正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8.2%,远超一二线城市21.5%的增速,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然而,与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正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在下沉市场进一步渗透的关键瓶颈。
下沉市场之所以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新蓝海”,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从消费端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从“代步工具”向“品质生活载体”转变,新能源汽车的低使用成本、智能化配置等优势逐渐被认可。以县域地区为例,日常通勤半径多在30公里以内,完全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需求,而每公里不到0.1元的电费,相比燃油车具有显著成本优势。从政策端来看,地方政府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除了延续国家层面的购车补贴外,部分地区还推出了“下乡补贴”“免费上牌”等本地化政策,进一步降低了消费门槛。此外,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将下沉市场纳入战略布局,通过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入门级车型、完善县域销售网络等举措,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但在下沉市场快速发展的背后,充电设施建设的短板日益凸显。与一二线城市“3公里充电圈”相比,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的充电设施存在“数量不足、布局不均、运维滞后”三大问题。从数量上看,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一二线城市每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应充电桩数量约为1200个,而县域地区这一数据仅为350个,部分偏远县域甚至不足100个,“找桩难”成为消费者的普遍困扰。从布局上看,充电设施多集中在县城核心区域,乡镇及农村地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不少农村消费者因担心“回不了家”而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从运维上看,下沉市场的充电桩运营商多为小型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导致充电桩故障维修不及时,部分充电桩甚至长期处于“离线”状态,无法正常使用。
充电短板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主观层面的不足。客观上,下沉市场地域广阔、人口密度低,充电桩建设的单位成本更高,投资回报周期更长,导致大型运营商积极性不高。以县域地区为例,建设一座公共快充站的成本约为20万元,而由于客流量较少,年均收益仅为3-5万元,投资回报周期长达5-6年,远高于一二线城市2-3年的周期。主观上,部分地方政府对充电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土地规划、电力配套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导致充电桩建设“落地难”。此外,农村地区电网改造滞后,部分乡镇电网容量不足,无法满足快充桩的电力需求,也制约了充电设施的推广。
补齐充电短板,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发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政府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在土地供应、电力配套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对乡镇充电桩建设给予每亩5万元的土地补贴,对电网改造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同时,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降低运营商的投资成本。企业层面,大型充电桩运营商应转变思路,将下沉市场视为长期战略布局,通过“以大带小”的模式,与地方小型运营商合作,整合资源、分摊成本。此外,还可探索“充电桩+业态融合”模式,将充电桩与加油站、便利店、停车场等结合,提升充电桩的综合收益。社会层面,应鼓励“私人桩共享”,通过平台化运营,引导居民将个人充电桩对外开放,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
随着充电短板的逐步补齐,新能源汽车在下沉市场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充电桩的建设成本将不断降低,智能充电桩、换电站等新型充电设施也将逐步向下沉市场渗透。可以预见,在政策、市场、技术的共同推动下,下沉市场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的“压舱石”,为我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注入更强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