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算力已然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这一数字彰显着我国算力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也为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筑牢了坚实根基。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持续发力的政策支持与产业界的积极响应。从顶层设计来看,国家大力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在全国布局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通过优化算力资源的空间配置,引导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东部地区凭借发达的产业基础与海量数据需求,着重发展对时延要求高的业务;而西部地区则利用能源丰富、土地成本低等优势,承接后台加工、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实现东西部算力的优势互补。众多企业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纷纷加大在算力领域的投入。三大电信运营商作为行业主力军,积极建设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拓展智能算力规模。此外,互联网巨头、科技初创企业也踊跃投身其中,共同推动算力产业蓬勃发展。
不断增长的算力规模,正深刻改变着千行百业的发展模式。在制造业,算力助力企业构建数字化生产线,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优化调度,降低次品率,提升生产效率。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利用强大算力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在产品研发阶段模拟车辆性能,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在医疗领域,算力为医疗影像分析、疾病预测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撑。智能影像诊断系统借助高算力,能够快速、精准识别医学影像中的病变信息,辅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决策,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教育行业也因算力的提升发生变革,在线教育平台依托算力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知识掌握情况,推送专属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与不断增长的算力规模相匹配,我国存力规模也同步扩张,截至2025年6月底,存力规模超过1680艾字节(EB),相比2023年增长约40%,确保海量数据能够得以安全存储与高效调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成果斐然,骨干网络架构持续优化,网络支撑算力优势愈发明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全面实现20毫秒时延保障能力,全国65%的省市可在5毫秒内接入一个算力数据集群,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算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技术的持续创新,将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更大的跨越。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