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国家电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700亿元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型的进程中,国家电网传来振奋消息。2025年上半年,国家电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700亿元,同比增长11.7%,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一数据不仅彰显国家电网的强大实力,更释放出推动能源变革、助力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
上半年,国家电网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成绩斐然。陇东—山东、哈密—重庆等特高压工程以及陕西夏州—甘肃庆阳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继投产送电,西部北部能源资源外送通道进一步畅通。这些“电力高速公路”的建成,如同打通能源输送的“任督二脉”,极大提升能源资源配置能力。例如,特高压工程能够实现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将西部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高效输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既满足东部地区旺盛的电力需求,又促进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140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全部建成投运,辽宁清原、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为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应对夏季用电高峰筑牢坚实基础。
新能源并网方面,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风电、光伏新能源新增并网容量2.03亿千瓦,同比增长108.7%,累计并网容量达13.4亿千瓦。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稳定性、消纳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国家电网通过加大投资,不断升级电网基础设施,强化智能电网建设与技术创新,确保新能源“送得出、接得住、用得好”。如启用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如同为电力系统装上“智慧大脑”,实现对新能源发电的精准监测与调控,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来看,国家电网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发挥着多重积极作用。一方面,投资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电网工程投资大、产业附加值高,涉及材料供应、设备制造、电力设计、物流运输等众多领域,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相关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无论是支撑新兴产业崛起,还是满足居民生活用电需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望下半年,国家电网将有序推进金上—湖北、蒙西—京津冀、藏东南—粤港澳大湾区特高压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投产江苏句容、浙江缙云等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挖掘交易潜力,做好区域间能源互济。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国家电网将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