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水产品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
中国,凭借约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与1.4万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在这片广袤的蓝色疆域上,海水产品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彰显着中国海洋渔业的蓬勃发展态势。2024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超3700万吨,折合700多亿斤,“蓝色粮仓”日益丰饶,极大地丰富了国民的食物供给体系。
“以养为主”的产业策略,是中国海水产品产量傲人成绩的重要基石。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高达2527.64万吨,在海水产品总产量中的占比近70%。长久以来,中国坚持走海水养殖的发展道路,不仅有效缓解了海洋捕捞压力,保护了海洋生态,还为稳定海水产品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从广东深圳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牡蛎养殖,到如今遍及沿海各地的多样化养殖品类,海水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海带养殖从日本北海道引种后,在我国实现了产量的飞跃,1990年产量达24.4万吨,约占当时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5.2%,成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
国家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也为海水产品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截至目前,已成功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这些海洋牧场犹如蓝色海洋中的“绿色田园”,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47万吨。它们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与繁衍的场所,同时也促进了海水养殖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迈进。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凸显了海水养殖在稳产保供方面的持续效力。
科技创新更是为海水产品产量增长注入强大动力。科研人员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海水养殖品种的多元化与养殖技术的升级。在鱼类养殖方面,不仅实现了多种常见鱼类的高效养殖,还在一些名优品种的人工繁育上取得突破。如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中心试验基地,成功实现“石斑鱼王”龙趸的人工繁育,并培育出“龙虎杂交斑”这一广东首个海水鱼类新品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基地选育的黄鳍金枪鱼,实现了我国在外海养殖区开展黄鳍金枪鱼网箱养殖研究的重大突破。
中国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这不仅是对国内渔业从业者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更是中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智慧与实力的有力见证。展望未来,随着产业的持续升级、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中国“蓝色粮仓”必将为全球食物供给贡献更多力量,续写辉煌篇章。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