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变废为电”必将在循环经济版图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在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变废为电”作为循环经济的关键实践,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能源与环保格局,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引擎。
走进各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场“垃圾逆袭”的奇妙之旅正在上演。在重庆洛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巨型“铁爪”将生活垃圾精准投进焚烧炉,每吨发酵后的垃圾能转化出约650度电。该基地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凭借中温次高压余热锅炉,显著提升了发电效率,截至2024年11月底,累计发电上网量达20.01亿度,为约240.89万名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年的生活用电。而在东坝街道的光大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每日约500吨生活垃圾经3-5天(夏季)或7-10天(冬季)发酵后,在850℃以上高温中燃烧,产生的高压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运转,日发电量超20万度。
“变废为电”带来的远不止是电能产出。从环保角度看,它极大地缓解了“垃圾围城”困境。传统垃圾填埋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易引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垃圾焚烧发电则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以庄浪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与填埋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3.1万吨,炉渣可用于水稳层施工与建材制作。同时,焚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均经严格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再利用,如吉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SNCR炉内脱硝+半干式脱酸+干法喷射+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等一系列工艺,使废气排放达到欧盟2010标准。
从经济层面而言,“变废为电”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本身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庄浪县项目年发电量6200万千瓦时,实现工业总产值4000万元、税收800万元;另一方面,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从垃圾运输、设备制造到后续炉渣回收利用等环节,拉动了就业,促进了相关产业技术升级。
为了让“变废为电”更好地服务于循环经济,还需多方努力。政府应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补贴力度,规范行业标准,确保项目建设与运营的规范化、标准化。企业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焚烧发电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加强环保措施,提升公众对垃圾焚烧发电的认可度。社会层面需进一步强化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为垃圾焚烧发电提供更优质的原料,从源头提升“变废为电”的效能。
“变废为电”作为循环经济的生动实践,既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又开辟了清洁能源新路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举措。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各方的协同努力,“变废为电”必将在循环经济版图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助力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未来。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