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链的现状
任何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作为支撑。建国之初的经济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一五计划开始兴建的数百个骨干企业和若干工业基地及工业中心,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建国初期工业产业链的空白,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为后来全球制造业强国诞生奠定了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的重要作用在很多工业国、产业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印证。那么,中国的文旅产业链完整吗?
国内文旅行业可能还没有形成这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文旅产业链是不完整的,供给短板多,核心是业态缺失和运营低效。
产业链配套不完善,没有供应商,方案无法落地。设计方给出了漂亮的方案,游客动线、功能区块都画的非常漂亮,文化的挖掘、解读也都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但是在落实上,就显得力不从心,阻力非常多,能够承载设计师理念的供应商非常少。所以设计师路演时往往强调消费升级,在运营时往往打回原形。
完成从抽象到具象、从产品到商品,是建立商业模式、产生商业利益的前提条件。这个过程中,其他产品一样,不论芯片、手机、汽车,还是电影、图书、音乐,都需要借助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旅游产品相同。
产品的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健全的产业链,产业链任何环节上短板的存在,都会遏制产品端的升级,而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升级和创新将促使最终产品的升级换代。旅游产品的更新乏力,是产业链不健全的表现。
产业链主要解决的是分工和效率问题,现在的商业条件下,没有分工就没有实现。
2. 产业链上的边缘化
旅游产业链上存在的边缘化主要有两个表现:
一是地产模式主导的投资模式下,文旅项目本身被边缘化。
国内目的地建设投资,大量是表外玩法,旅游+地产的模式使得文旅投资成为噱头。通过文旅项目低成本(财务成本或时间成本)获得土地使用权,目的地投资本身或许不产生利润,核心利润由地产业务带来,变现环节体现在文旅项目财务报表之外。
很多项目文旅元素的存在意义,其概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方案价值大于落地价值。
二是文旅项目盈利模式是禀赋主导的,这种运营思路的路径依赖导致产业链上的配套环节被边缘化。
历数全国的旅游上市公司,综合起来细分业务合计接近100项。从毛利率来看,资源端业务享有极高毛利率,如目的地运营类的景区运营、景区客运等。从贡献占比来看,“圈地收钱”模式也是最大的利润来源。
资源端享有优质旅游资产带来的高毛利,但运营迭代速度慢,持续的低资本支出,导致复合业态、衍生业态、配套业态都处于薄弱状态。
3. 资本压抑现象
从收益角度来看,纯文旅项目的投资收益情况不太让人兴奋,估值中枢偏低和流动性偏弱,制约了资本参与文旅产业链的积极性。
从头部项目来看,临近几年通过IPO退出的文旅项目年化收益率一级市场横向对比不高。而且,近几年仅有两个IPO退出的案例,头部项目的背后,是大量退出难度很大的项目,所以如果整体看平均水平,收益率不高。
估值方面,目的地的稳定性强,现金流价值突出,成长性特征不强,具体项目的超额收益一般不显著。弹性影响了投资人能够享受到的溢价水平,因此估值中枢不高。同时,这类项目的投资周期长、流动性差,这些抬高了项目的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产权确权、税务、物价等诸多环节对于目的地类资产不算友好,也是这类项目常遇到的痛点。
资本层面的观望对旅游产业链的完善有一定影响,作为承载产业链的主要载体,目的地领域的资本介入方面,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从而制约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衍生。缺少资本要素的助推,其他生产要素的进入速度表现的较为缓慢,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迭代常表现出明显的滞后。
除了边缘化问题和资本压抑现象,影响产业链完整度的,还有以下因素:
对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偏见。目的地资源是中国国有企业密度最大的行业区域,业态提供方往往是小微企业,而这个行业创意创新往往集中在小微企业,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小微企业往往受到排斥,创业企业不能达到国企对于投资标的、合作伙伴设立的所谓风控标准。
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难度较大。
规划方、运营方、投资方、资源方的环节割裂。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