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国开始自行投资兴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污水处理厂全部为国有事业单位,运营能力差,绝大部分污水厂为一级处理,污水处理厂运行专业人员极度缺乏。
进入20世纪80年代,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国家适时调整政策,规定在城市政府担保还贷条件下,准许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和设备供应商的优惠贷款,由此推动了一大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兴建。由于国家对运营环节仍然不够重视,再加上国家资金短缺,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污水厂正常运行的需要,因此相当一部分污水处理厂处于时开时停的状态,设施运行效率依然很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污水处理事业开始加速发展。
在此期间,国际组织和外国贷款的支持也促进了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许多国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和产品被引进,国外的水务公司开始进入中国的水务市场。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污水处理不再被看作公益事业,各省市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用于维持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但是已开征的收费标准普遍偏低,不足以弥补污水处理的成本,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仍然主要依靠财政补贴,致使城市污水处理厂始终处于亏损经营,成为政府的财政负担;由于污水处理费短缺,很多处理设施处于不良运行状态,造成国家的大量投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当一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不达标,还有部分处于闲置的状态。
2002年以后,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设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国内外投资人提供了明确的政策预期和法律保障,为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各类主体规定了行为准则。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对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准入开放也颁发了相关政策性文件。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大量涌入,逐步形成了以BOT(建设-运营-移交)和TOT(转让-运营-移交)等特许经营方式为主体,委托运营、企业股权交易、合资合作等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模式。
2014年以来,污水处理行业的PPP模式逐渐兴起,该模式以“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长期合作”为基础,促进政府和公司在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的基础建设。
中国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对市场化的理解不同,政府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基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和地方政府对市场化认识的差异化等原因,造成了目前中国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通过调研,对中国现有运营模式进行分类,如下表所示: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