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概况: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装配式建筑:能耗低、施工效率高、绿色环保
3.1.1结构特点:以部件预制化为核心,施工现场拼接组装
装配式建筑以部件预制化为核心, 相对于在工地现场浇灌为主的传统建筑方式,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提前将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运输并通过一定连接方式在施工现场将零散的预制构件拼接组装而成的新型建筑形式。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现代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三大结构体系依使用范围与自身特点,各有优势。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
钢结构是主要的装配式建筑结构类型之一, 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
目前国内钢结构行业市场化程度高,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根据工艺和用途, 钢结构行业又可分为轻钢结构、多高层钢结构、空间钢结构三个子行业。以厂房为代表的轻钢领域, 应用广泛,技术相对成熟,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市场分散且竞争最为激烈;多高层钢结构领域,由于钢结构工程技术含量高,制作安装难度较大,产品质量及精度要求高,竞争较轻钢市场缓和;而空间结构主要运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剧院、机场、火车站等大跨度公共建筑,对资金资质、 产品质量和精度有着严格要求,进入门槛高,在三者中竞争最为和缓。 在钢结构住宅领域, 由于我国钢结构住宅市场兴起较迟, 认知普及度较低,且存在技术壁垒, 因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进程较为缓慢。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 构件是指在工厂中标准化加工生产的混凝土制品, 具有结构性能好、产品质量高、 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适用于各类工业化建筑,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主要包括预制PC墙板、折叠楼板、楼梯和叠合梁等产品。 由于与传统应用较广的现浇混凝土结构一脉相承,因此也是目前装配式建筑三大结构体系中推广最顺利,覆盖范围最大的一种。从2016年住建部推行的119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来看,混凝土结构占比最大达46%, 系混凝土产业发展较早且成本方面具备优势,但PC构件领域成本竞争激烈,且优化空间有限,短期之内难以对传统现浇混凝土形成替代。与预制钢结构相比,虽然占据成本优势,但难以满足抗风、抗震及超高度、跨度等设计要求,行业发展高度有限。
装配式木结构
木结构体系是一种工程结构,它以木材为主要受力体系。由于木材本身具有抗震、隔热保温、节能、隔声、舒适性等优点,加之经济性和材料的随处可取,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木结构是一种常见并被广泛采用的建筑形式。 然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房屋需求量大,森林资源和木材贮备稀缺,木结构并不适合我国的建筑发展需要。而近年来出现的木结构大多为低密度高档次的木结构别墅,主要是为了迎合一定层面的消费者对木材这种传统天然建材的偏爱, 行业整体体量较小。
三大结构体系优缺点对比
3.1.2比较优势:施工周期、资源消耗以及节能环保占据先天优势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浇灌式建筑相比,在施工周期、资源消耗、节能环保等方面占据先天优势。作业方式来看,传统建筑方式采用半手工操作,施工现场进行混凝土现浇,易产生大量废水、噪声与粉尘,造成水污染与粉尘污染。 从浇灌定型到安装,耗时较长,严重影响施工速率。由于材料采购或进场验收环节把关不严、不同工人熟练度差别较大、施工现场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浇灌过程中水泥、钢筋、木板等辅材消耗浪费严重,安装过程中人工作业量较大,因而存在着较高安全事故隐患。装配式建筑构件多在工厂依靠模具规模化生产,可控的工厂环境能较好的保证构件和部品质量,节约建筑材料,质量稳定可靠;运输至施工现场后,由专业化施工团队直接进行吊装与安装,人工作业量少、工程耗时短,相应的事故率也较低,因而装配式建筑拥有着先天优势。
传统浇灌式建筑 PK 装配式建筑
3.2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状况
3.2.1装配式建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我国装配式建筑収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収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在“一五”计划中提出借鉴苏联及东欧各国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
2)20 世纪 60 年代, 多种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収展,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预应力空心板等快速推广;
3)20 世纪 70-80 年代, 装配式建筑应用大量推广,北京从东欧引入了装配式大板住宅体系,建设面积达 70 万平米,至 80 年代末全国已经形成预制构件厂数万家,年产量达 2500 万平米;
4)20 世纪 80 年代-21 世纪初,唐山大地震収生后, 采用预制板的砖混结构房屋、预制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等在唐山大地震中破坏严重,引収了人们对装配式体系抗震性能的担忧, 装配式建筑大量减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建筑设计逐步多样化、个性化,混凝土现浇结构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5)2008 年-2013 年, 随着我国建筑科学的持续迚步,抗震技术有了长足収展,为装配式建筑的収展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建筑业农民工数量减少,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实现建筑工业化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得到建筑企业重视;
6)2014 年以来, 中央及全国各地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推动建筑工业化,形成了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框架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终于迎来了新的快速収展时期。
我国装配式建筑収展历程
3.2.2装配式建筑工期/环保优势突出,成本劣势有望不断缩小
1)装配式建筑有利于提高生产质量,缩短建设周期
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由工厂生产线生产,构件就是标准化的产品,质量比在现场生产更有保证,而运到现场就可以直接迚行安装, 一方面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则有利于缩短项目建造工期。 从美国的预制/模块化建筑的収展情况看, 目前美国有 66%的项目在运用了预制/模块化的建造方式后实现了工期的缩短, 28%的项目维持工期不变, 6%的项目工期有所延长。 在 66%工期缩短的项目中,工期缩短 4 周以上/缩短 3 周/缩短 2 周/缩短 1 周的项目占比分别为 35%/10%/14%/7%。从我国目前的収展情况看,钢结构建筑可较传统现浇结构节约 1/3 的工期。
美国预制/模块化建造模式对于建设项目工期的影响
2)建筑环保节能収展大势所趋, 装配式建筑完美契合
受我国环保政策持续趋严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収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的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収展质量与效益不高, 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因而大力収展绿色建筑,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
装配式建筑高度契合了绿色建筑对于节能环保的要求, 装配式采用了工厂化制造,现场拼装的生产方式,施工过程较现浇结构大大简化,现场消耗人工量大大减少,减少原材料使用量,缩短建设周期,显著降低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
绿色建筑产业链 我国绿色建筑项目数量保持快速增长
3)我国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结构造价差距不断缩减,未来优势有望逐步显现
借鉴美国, 在技术収展成熟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现浇结构更低。 从项目造价方面看,有 65%的项目在运用预制/模块化建造技术后实现了造价的下降, 27%项目造价维持不变, 8%的项目造价有所提高。在实现项目造价下降的项目中,降低超过 20%/降低 11%-20%/降低 6%-10%/降低1%-5%的项目占比分别为 5%/17%/19%/24%。
从项目造价成本看, 由于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仹额仍较低,构件生产厂产能利用率不足,构件生产成本偏高导致装配式建筑造价高于传统现浇结构 10%左右, 但我们认为,在劳动力成本持续快速上涨以及装配式建筑建设觃模扩大带来的构件制造成本的下降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结构造价差距不断缩减,未来优势有望逐步显现。
美国预制/模块化建造模式对于建设项目预算的影响
3.2.3人口红利消失叠加环保趋严,我国装配式建筑迎快速发展期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5
1.1项目摘要 5
1.1.1项目概述 5
1.1.2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8
1.1.3建设地点、规模、内容及建设期限 8
1.1.4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9
1.1.5资金筹措方式 10
1.1.6财务评价 10
1.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11
1.2.1可行性研究及报告编制依据 11
1.2.2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2
1.2.3编制原则 13
1.3社会影响评价 13
1.4研究结论与建议 13
1.4.1项目研究结论 13
1.4.2建议 14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16
2.1项目背景 16
2.1.1国家政策不断加码,装配式建筑上升至国家层面 16
2.1.2地方政策持续跟进,制定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 18
2.1.3新型城镇化助力装配式建筑发展 20
2.1.4装配式建筑优势大,是建筑行业升级方向 20
2.1.5装配式建筑市场前景广阔 21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
2.2.1是实践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选择 22
2.2.2是泰安市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22
2.2.3促进泰安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降耗发展的需要 23
2.2.4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 24
2.2.5是带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24
2.2.6是全面提升住房质量和品质的必由之路 25
第三章 市场分析 26
3.1装配式建筑:能耗低、施工效率高、绿色环保 26
3.1.1结构特点:以部件预制化为核心,施工现场拼接组装 26
3.1.2比较优势:施工周期、资源消耗以及节能环保占据先天优势 29
3.2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状况 30
3.2.1装配式建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30
3.2.2装配式建筑工期/环保优势突出,成本劣势有望不断缩小 31
3.2.3人口红利消失叠加环保趋严,我国装配式建筑迎快速发展期 33
3.2.4政策助推钢结构建筑市场扩张,雄安新区标杆作用凸显 35
3.3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空间 36
3.3.1装配式建筑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36
3.3.2钢结构住宅未来市场空间达千亿元 37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分析 39
4.1项目选址地 39
4.2建设条件分析 40
4.2.1地理位置优越 40
4.2.2自然条件适宜 40
4.2.3物产资源丰富 41
4.2.4基础设施完善 41
4.2.5经济发展迅速 42
4.3项目建设条件综合评价 42
第五章 项目规划方案 44
5.1项目建设规模 44
5.1.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 44
5.1.2建设规模 44
5.2产品方案 44
5.2.1产品种类及性能 44
5.2.2产品产量 47
5.3工艺技术方案 47
5.3.1工艺方案设计指导思想 47
5.3.2技术方案选择原则 47
5.3.3生产工艺流程图 48
5.4设备采购方案 49
5.4.1设备选型原则 49
5.4.2主要设备选型 49
5.4.3主要设备来源 50
5.5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50
5.5.1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的种类规格、年需用量 50
5.5.2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 50
5.5.3燃料动力需求量 50
5.5.4水、电和其它动力的供应 51
5.6总图方案 51
5.6.1设计规范及依据 51
5.6.2平面布置 52
5.6.3竖向布置 52
5.6.4道路 52
5.6.5厂区绿化 52
5.6.6消防安全 52
5.6.7围墙、大门 53
5.6.8总图主要数据指标 53
5.7项目建设方案 53
5.7.1设计依据 53
5.7.2土建内容 53
5.7.3建筑工程一览表 54
5.8公用辅助工程方案 55
5.8.1给排水 55
5.8.2电力及通讯 56
5.8.3暖通、空调 58
第六章环境保护 59
6.1场址环境条件 59
6.2环保要求 59
6.3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59
6.3.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59
6.3.2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60
6.4.3绿化 61
6.5环境管理 61
6.6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议 62
6.6.1环境影响评价 62
6.6.2建议 62
第七章劳动安全与消防 64
7.1劳动安全 64
7.1.1执行的标准和依据 64
7.1.2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 65
7.1.3预期效果及评价 65
7.2消防 66
7.2.1主要依据及有关标准 66
7.2.2消防措施 66
7.2.3消防管理制度 67
第八章 节能分析 68
8.1节能概述 68
8.2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68
8.3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69
8.3.1项目生产能耗情况 69
8.3.2能源指标及分析 72
8.4节能措施 74
8.4.1主要障碍分析 74
8.4.2节能措施 74
8.5能源管理 77
8.5.1能源计量 77
8.5.2能源管理 77
第九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79
9.1组织机构 79
9.1.1设置原则 79
9.1.2组织架构 79
9.2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81
9.2.1生产作业班次 81
9.2.2劳动定员数量 82
9.2.3职工工资福利 82
9.2.4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82
9.2.5员工培训计划 83
9.3项目实施进度规划 83
9.3.1项目建设工期 83
9.3.2项目工程实施进度安排 83
9.3.3项目规划工程实施进度表 84
第十章 项目总投资估算 85
10.1投资估算依据 85
10.2总投资估算 85
10.2.1建设投资估算 85
10.2.2建设期利息 87
10.2.3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88
10.2.4总投资及其构成分析 88
10.3资金使用计划 88
10.4资金筹措计划 88
第十一章财务效益分析 89
11.1评价说明 89
11.1.1范围及方法 89
11.1.2计算期及构成 89
11.1.3生产负荷 89
11.2财务效益分析 89
11.2.1销售收入及其税费计算 89
11.2.2项目总成本估算 90
11.2.3利润和利润分配 91
11.3财务评价 91
11.3.1盈利能力分析 91
11.3.2偿债能力分析 91
11.3.3不确定性和盈亏平衡分析 94
11.4结论 95
第十二章 项目研究结论 96
12.1项目研究结论 96
12.2建议 97
财务附表 99
附表一:流动资金估算表 99
附表二:投资使用计划和资金筹措表 100
附表三: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01
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及摊销费用计算表 102
附表五: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103
附表六:财务现金流量表 104
附表七:资金来源及运用表 105
附表八:资产负债表 106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