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MCU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简析
MCU是通过适当缩减CPU的频率与规格、集成内存、计时器、A/D转换等接口而形成的芯片级微型计算机,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MCU按照应用领域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通用型MCU性能较为全面,在全球市场占据73%的份额;MCU按照基本操作处理的数据位数分类,分为:4位、8位、16位、32位、64位,位数越高,性能和功耗越高,架构和指令也越复杂,因此开发难度也越高。
主要应用领域
MCU在汽车、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8位和32位MCU成为市场主流,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生态的32位MCU将成为下游产品的核心。
市场规模分析
近日,根据市场研究机构Yole Group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微控制器(MCU)市场规模为282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值38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5%。
根据IHS和IC Insights报告,2022年中国MCU市场规模约为390亿元,同比增长6.8%,预计2026年将有望突破500亿元,未来增长前景广阔。
MCU的下游应用极为广泛,主要覆盖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消费电子、计算与存储、网络通信六大下游市场,从全球来看,MCU下游市场中汽车电子占比最高。根据IC Insights,汽车电子为全球MCU最大下游市场,2021年市场份额占比达39%,且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这与新能源汽车革命对汽车电子的需求和性能要求的提高密不可分。2020年以来的汽车“缺芯”也一定程度推高了MCU的平均售价;其次为工业控制类应用,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占比相对稳定,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是其主要驱动力。剩下的36%依次是计算与存储(14%),消费电子(14%)以及网络通信(8%)。
从国内市场来看,MCU下游市场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根据IC Insights,2020年国内MCU市场最大下游应用是消费电子,占比26%,而汽车电子仅占16%。国内下游构成和全球相比差别较大,这主要是由于:(1)我国为世界工厂,PC、手机、IoT、家用电器等消费电子组装和制造环节高度集中,因此国内消费电子相关的MCU需求量相对占比更高;(2)汽车电子MCU约95%的市场份额由美欧日IDM芯片巨头把持,下游的整车品牌也常年由发达国家主导,因此国内车规MCU自给率一直以来较低,本土MCU企业较难打入。但步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国产电动车品牌强势崛起,多家国内MCU企业纷纷布局车规业务,叠加2020-2022汽车电子缺芯所带来的机会窗口,国内车规MCU的市场规模占比有望逐步获得提高。
竞争格局
全球市场:全球MCU市场主要由几家大型厂商主导,如瑞萨电子、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这些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泛的市场基础,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市场:国外厂商占据约八成市场份额,但国内厂商如兆易创新、中颖电子等也在迅速发展,逐渐在中低端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并积极布局中高端市场。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