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业“洗牌”,如何把握政策抢占先机?
当前,产融结合,期货服务实体经济,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玉米市场迎来新的发展局面之际,玉米产业链企业也正在思考如何把握市场行情变化,拓展盈利空间,更亟需掌握如何运用期货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玉米产业迎来新格局 国家政策成关键
辽宁于11月1日发布《辽宁省2016年新产玉米收购加工补贴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产品为淀粉、淀粉糖、氨基酸、化工醇、酒精等,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并符合就地采购、自建仓储设施等,可享受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100元/吨。
吉林于11月1日发布《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财政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指出,省内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省内2016年新产玉米给予每吨200元补贴,补贴时间从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
黑龙江印发《关于做好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2016年新产玉米补贴工作的通知》,决定对省内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收购加工省内2016年新产玉米给予补贴,切实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卖粮难”。此次补贴的对象为,2015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或具备年加工能力10万吨及以上,生产淀粉类或酒精类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标准为,企业在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期间收购入库,并于6月30日前加工消耗的省内2016年新产玉米,每吨给予300元补贴(标准水分)。
内蒙古将对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新产玉米给予200元/吨的补助。中央、自治区、盟市及旗县财政按4:3:3的比例出资。据悉,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量预计475亿斤左右,商品量大约400亿斤。
根据以上数据估计,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今年需要准备的补贴金额分别为0.85亿元、2.67亿元、0.54亿元,4地区一共需准备补贴金额5.26亿。
“未来,玉米将成为农产品里的一颗新星。”中粮集团生化事业部风控部副总朱勇生表示,我国玉米的供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从供应端看,目前,全国的粮食供应由原来的多方供应转变为“一方独大”,初步判断本年度内,东北地区玉米的拍卖量加上当地的产量中将有1.8亿吨的玉米供应全国。但不可忽视的是,从玉米加工量和供应量来看,不久的未来,华北地区玉米的价格或将成为农产品价格的风向标。从需求端看,以2018年以年中国玉米临储的拍卖量为依据,我国玉米的需求也被低估。接下来我国的供需格局将呈现需求放平,供应下降,明年的供需缺口将比今年更大。
供需缺口的变大就需要国家玉米临储的填补。朱勇生指出,从当前情况看,国家临储量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而随着国家临储拍卖的进行,明年中国的玉米临储将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内蒙古靠北一带,也就是集中在我国的最北部的延边地带。明年玉米的质量可能会有所下降,优致粮也会减少。
从全国玉米的产量来看,朱勇生用“好的不好,差的不差”来形容今年的玉米产量,他指出,今年全国主产区-—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的玉米一定是减产的,但减产幅度也不会太大,而非主产区的产量也不会太低。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师齐驰名也提到,春旱加伏旱导致降水在分布和时点上匹配不佳,吉林“黄金玉米带”产量会受影响,华北地区也持续受高温影响;但部分产区,如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北部和东部,温水条件良好,玉米丰收基础较好。总体看,在面积增加的情况下,玉米总产量较上年应该会有所增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8年玉米产量21650万吨,同比增加61万吨。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玉米行业迎来新格局主要受国家政策主导。
“一直以来,供需格局的变化都来自国家政策的主导。”齐驰名分析指出,当前,除却玉米替代品对国内玉米供需的影响,当前国际因素对我国玉米供需结构的影响相对有限,而国家政策因素则成为关键。回顾我国玉米政策的变化,从2008年至今,从临时存储粮食收储政策的实行到我国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现今,玉米产需逆转,玉米库存降低,玉米价格逐渐市场化,都是国家政策主导市场预期的效果。未来,国家政策也将继续主导玉米市场格局变化。
玉米乙醇政策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十五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5年我国燃料乙醇产量约为210万吨,统计局显示我国2015年汽油消费量为10460.7万吨,按10%添加比例(E10)调合后的乙醇汽油占当年全国汽油总消费量的20%,据布瑞克预测,按照10%的添加比例,2015年我国燃料乙醇的理论需求量为1046万吨,存在将近800万吨的理论缺口。随着环保诉求影响扩大,加上原油的价格上涨,中国燃料乙醇的需求空间增大。
购销主体策略多变化
随着中国玉米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引下,中国玉米市场塑造了新的产业生态系统,玉米产业链企业在新的系统中迎接市场风险挑战,寻求各自发展机遇。玉米价格市场化让各类购销主体痛点凸显,亟需运用期货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据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副总裁张建平介绍,作为国内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衔接的通道,基差模式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充分的发挥每个贸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现货贸易的价格对称的交易机制,通过期货价格波动实现买卖双方差异化的价格成交,实现各自的价格预期。
企业可以利用基差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包括通过锁定利润销售模式、建立远期现货库存、持有现货头寸避险策略等来规避风险。
“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卖方被动,用粮企业可以博弈卖方在贸易环节中的利润空间,获得自己采购低成本;在供小于求的局面下,则相反,买方被动,贸易商可以博弈买方在采购环节中的的需求紧张程度,获得自己的高利润空间。”张建平建议,在转化期间,各类购销企业可以面对行情寻求利润稳定,多尝试新模式,探索适合自身的销售采购模式。
玉米价格底部有支撑 走势或将持续偏强
建信期货高级分析师何卓乔在论坛上分析说,玉米市场行情走势存在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运输费用的上调、库存的消耗将继续提振玉米价格走势;而价补分离的政策、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也将影响玉米价格走高。
齐驰名表示,当前,受市场供需依然存在缺口,种粮成本抬高、贸易商将逢低买入等因素综合影响,整体来说,玉米价格有临储玉米价格做底部支撑,后市走势确定高开,但不确定高走,但也不会低走。
中国农业特别是种植业金融服务一直比较落后,未来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一定是收入保险取代目前低保障的产量保险;在缺口很大的农业贷款方面,通过保险保单、销售合同及发票、资金流监管等方面逐步形成新的信贷评估和风控手段,取代目前几户联保、各类固定资产抵押等模式;而在卖粮环节,引入期货期权工具,帮助管理虚拟或实际库存、管理价格风险、锁定利润更是规模化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保险+信贷+粮贸(期货)这种模式在农业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但把这些理念、模式和产品引入到中国正处洗牌深水区的玉米产业链,还需要得到规模化农户、各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及当地政府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