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奶罐肉库’财政收入比1978年增长245.9倍
“全国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内蒙古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奶罐肉库’。”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孙振云如是介绍道。
40年来,内蒙古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越。全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长11.7%,期间2002到2009年连续8年增速蝉联全国第一,到2010年跻身“万亿元俱乐部”;人均生产总值6.4万元,排名从1978年的全国第17位跃居到2017年的第9位。财政“蛋糕”不断做大,收入分别在1985年、2002年和2010年跨过十亿元、百亿元和千亿元大关,到2017年达到1703.2亿元,比1978年增长245.9倍。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规划建设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培育53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内蒙古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实验室,煤直接和间接液化、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型乳业、羊绒、稀土加工工艺全球领先。
包振玉介绍,40年来,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32.7:45.4:21.9演进为2017年的10.2:39.8:50。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651亿斤,比1978年增长5.5倍,连续5年稳定在600亿斤以上;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蒙草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乳业成为超千亿级产业。
此外,截至2017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9万公里,是1978年的11倍,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里程均居全国前列,全区99%的旗县通高速和一级公路;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1.4万公里,是1978年的8.8倍,居全国首位。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9亿美元。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到57%,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75.5%和52.8%。
40年来,内蒙古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内蒙古把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830多亿元,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区森林、草原植被覆盖率2017年达到21.03%、44%。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2017年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达到85.3%,在京津冀及周边7个省区中,内蒙古是PM2.5达标、改善幅度最大和空气优良天数最多的地区,沙尘暴由2008—2012年平均每年的1.6天下降到2013—2017年的0.5天。
包振玉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3790亿元,年均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301元增加到2017年的35670元,农牧民收入由131元增加到12584元。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97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7.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9%降至2.62%。教育事业长足进步,2012年以来投入3015亿元,全面普及了城乡义务教育,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小学校达到493所,高等院校发展到53所。文化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后,极大激发了乌兰牧骑的激情和干劲,有力促进了全区民族文化建设。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