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
自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东中线工程已全面通水四周年。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四年前的12月12日,来自长江流域的水源开始一路向北奔涌而来。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已经全面通水的东线、中线工程大幅提升了沿线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据水利部消息,截至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其中,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191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则向山东供水31亿立方米。仅就中线而言,这也相当于从丹江口水库向北方搬运了超过1300个西湖的水量。而历时近3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到输水100亿立方米,实现水量翻倍增长也仅用了一年的时间。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通过采取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的环境用水等措施,不少干涸的河流重现生机。”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副司长袁其田介绍,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两年利用丹江口水库汛期弃水向受水区30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已累计补水8.65亿立方米,河湖水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河道复流,地表水和地下水良性循环关系逐步恢复,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趋势有效遏制。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了0.91米;天津市地下水位38%有所上升,54%基本保持稳定;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试点补水河段的地下水回升平均都在0.5米以上。
生态补水增加了河湖水量,提升自净能力,水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天津市中心城区4个河道监测断面的数据显示,水质由补水前的Ⅲ类—Ⅳ类改善到Ⅱ类—Ⅲ类;河北省白洋淀监测断面入淀水质由补水前的劣Ⅴ类提升为Ⅱ类;河南省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安阳市的安阳河、汤河水质由补水前的Ⅳ类和Ⅴ类水质提升为Ⅲ类。
曾有专家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不是一般意义的水利工程,其同时实现了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湖泊水量增加以及水质显著改善三大效益。诚如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的环境用水等措施,南水更是让北方多地河湖干涸、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等问题得到了缓解。2018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正式启动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截至11月30日,累计补水近4.37亿立方米。相对应地则是,北京、天津等6省市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超过14.78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位明显回升。
“目前,中线工程进入冰期输水,已抬高渠道运行水位,并适当减少输水流量,保持较低流速。”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总调度中心副主任韩黎明介绍,为确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南水北调中线沿线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捞冰设施,并设置了排冰闸,紧急时可以排出流冰到渠外;闸门安装有热融冰装置,可加热门槽,保障冬季闸门顺利启闭;渠道中的一些部位还设置水流扰动装置,通过不断扰动水流避免结冰。
对于下一步南水北调的工作重点,袁其田表示,水利部将着眼解决新时期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三大水安全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