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汽车制造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产业洞察 2023-11-01 07:57:20 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
汽车制造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023年,全球汽车制造市场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汽车制造业又将如何应对国内外的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全球汽车制造市场概况
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OICA)的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约为8015万辆,同比增长3%,主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缓和、居民出行需求恢复、政策刺激等因素的支撑。预计2023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增至9276万辆,同比增长7.4%。
从区域来看,亚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区域,占全球总产量的54.2%,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32.5%。欧洲是全球第二大的汽车制造区域,占全球总产量的23.8%,其中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占欧洲总产量的18.9%。北美是全球第三大的汽车制造区域,占全球总产量的16.8%,其中美国是北美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占北美总产量的67.7%。
从细分市场来看,乘用车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细分市场,占全球总产量的71.2%,其中电动乘用车是乘用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占乘用车市场的17.4%。商用车是全球第二大的汽车细分市场,占全球总产量的28.8%,其中电动商用车是商用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占商用车市场的5.6%。
从品牌竞争来看,根据《消费者报告》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汽车品牌综合排行榜,斯巴鲁位居榜首,马自达和宝马排名第二和第三,本田、雷克萨斯、奥迪、保时捷、MINI、丰田、英菲尼迪进入前十。该排行榜基于道路测试、可靠性、客户满意度和安全性这四个因素对32个汽车品牌进行综合考察。
二、中国汽车制造市场概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和生产国,对全球汽车制造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散发、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冲击,但在政策利好和新能源快速增长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制造市场实现了稳定增长。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
从细分市场来看,乘用车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细分市场,占中国总产量的88.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是乘用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占乘用车市场的26.1%。商用车是中国第二大的汽车细分市场,占中国总产量的11.8%,其中新能源商用车是商用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占商用车市场的9.6%。
从品牌竞争来看,2022年,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共销售2314.8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2%。其中,上汽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广汽集团、长安汽车、比亚迪股份、北汽集团、吉利控股、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分别位列前十名。从新能源汽车厂商来看,2022年1-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销量前十车型销量合计409.98万辆。其中,比亚迪汽车销量最高达179.99万辆,市场份额31.7%。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排名第二和第三,销量分别为44.21万辆、43.98万辆,市场份额均为7.8%。
从盈利情况来看,2020年以来,中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及利润稳步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2899.9亿元,同比增长6.8%;利润总额5319.6亿元,同比增长0.6%。
三、汽车制造市场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和中国的汽车制造市场将面临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1)电动化: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实施,以及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制造市场的主流。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5亿辆,占全球总销量的40%;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600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40%。
(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体验。预计到2030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达到1.3亿辆,占全球总销量的35%;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达到500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38%。
(3)共享化:随着消费观念和出行方式的变化,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共享出行将成为未来出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30年,全球共享出行用户将达到10亿人次;中国共享出行用户将达到4亿人次。
(4)绿色化: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绿色制造将成为未来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方向。未来汽车制造业将在原材料选择、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设计优化等方面实现低碳减排、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目标。
(5)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深入,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活跃,汽车制造业将面临更加开放和竞争的国际市场。未来汽车制造业将在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合作联盟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
四、结语
总之,2023年是全球和中国汽车制造市场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汽车制造业要适应市场变化,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和创新力,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全球汽车制造市场概况
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OICA)的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约为8015万辆,同比增长3%,主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缓和、居民出行需求恢复、政策刺激等因素的支撑。预计2023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增至9276万辆,同比增长7.4%。
从区域来看,亚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区域,占全球总产量的54.2%,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32.5%。欧洲是全球第二大的汽车制造区域,占全球总产量的23.8%,其中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占欧洲总产量的18.9%。北美是全球第三大的汽车制造区域,占全球总产量的16.8%,其中美国是北美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占北美总产量的67.7%。
从细分市场来看,乘用车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细分市场,占全球总产量的71.2%,其中电动乘用车是乘用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占乘用车市场的17.4%。商用车是全球第二大的汽车细分市场,占全球总产量的28.8%,其中电动商用车是商用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占商用车市场的5.6%。
从品牌竞争来看,根据《消费者报告》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汽车品牌综合排行榜,斯巴鲁位居榜首,马自达和宝马排名第二和第三,本田、雷克萨斯、奥迪、保时捷、MINI、丰田、英菲尼迪进入前十。该排行榜基于道路测试、可靠性、客户满意度和安全性这四个因素对32个汽车品牌进行综合考察。
二、中国汽车制造市场概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和生产国,对全球汽车制造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散发、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冲击,但在政策利好和新能源快速增长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制造市场实现了稳定增长。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
从细分市场来看,乘用车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细分市场,占中国总产量的88.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是乘用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占乘用车市场的26.1%。商用车是中国第二大的汽车细分市场,占中国总产量的11.8%,其中新能源商用车是商用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占商用车市场的9.6%。
从品牌竞争来看,2022年,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共销售2314.8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2%。其中,上汽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广汽集团、长安汽车、比亚迪股份、北汽集团、吉利控股、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分别位列前十名。从新能源汽车厂商来看,2022年1-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销量前十车型销量合计409.98万辆。其中,比亚迪汽车销量最高达179.99万辆,市场份额31.7%。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排名第二和第三,销量分别为44.21万辆、43.98万辆,市场份额均为7.8%。
从盈利情况来看,2020年以来,中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及利润稳步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2899.9亿元,同比增长6.8%;利润总额5319.6亿元,同比增长0.6%。
三、汽车制造市场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和中国的汽车制造市场将面临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1)电动化: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实施,以及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制造市场的主流。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5亿辆,占全球总销量的40%;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600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40%。
(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体验。预计到2030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达到1.3亿辆,占全球总销量的35%;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达到500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38%。
(3)共享化:随着消费观念和出行方式的变化,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共享出行将成为未来出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30年,全球共享出行用户将达到10亿人次;中国共享出行用户将达到4亿人次。
(4)绿色化: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绿色制造将成为未来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方向。未来汽车制造业将在原材料选择、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设计优化等方面实现低碳减排、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目标。
(5)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深入,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活跃,汽车制造业将面临更加开放和竞争的国际市场。未来汽车制造业将在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合作联盟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
四、结语
总之,2023年是全球和中国汽车制造市场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汽车制造业要适应市场变化,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和创新力,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