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海鲜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产业洞察 2023-10-30 08:33:24 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
海鲜是指生活在海洋或淡水中的动物或植物,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软体类、藻类等。海鲜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来源,具有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健康安全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本文将从中国海鲜市场的规模、结构、竞争、消费、出口等方面,对2023年海鲜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中国海鲜市场规模
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15-2022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逐年递增,2022年达6868.78万吨。其中,海洋水产品产量占比约为60%,淡水水产品产量占比约为40%。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水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023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水产品生产和消费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方面,水产品养殖和捕捞受到了人员流动限制、物资供应不足、市场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水产品加工和贸易受到了国内外疫情防控措施、物流运输障碍、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据预测,2023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将有所下降,约为6600万吨左右。
二、中国海鲜市场结构
中国海鲜市场主要由捕捞业、养殖业、加工业、贸易和流通业、服务业等组成。其中,养殖业是中国海鲜市场的主体,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为5139.86万吨,占总产量的74.8%;水产品捕捞产量为1728.92万吨,占总产量的25.2%。
在养殖业中,淡水养殖是主要形式,占据了养殖产量的近七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淡水养殖产量为3586.67万吨,占养殖产量的69.8%;海洋养殖产量为1553.19万吨,占养殖产量的30.2%。在淡水养殖中,以鱼类为主要品种,占据了淡水养殖产量的近九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为3179.29万吨,占淡水养殖产量的88.6%;其他淡水养殖品种(如虾类、蟹类、贝类等)产量为407.38万吨,占淡水养殖产量的11.4%。在海洋养殖中,以贝类为主要品种,占据了海洋养殖产量的近七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海洋养殖贝类产量为1065.17万吨,占海洋养殖产量的68.6%;其他海洋养殖品种(如鱼类、虾类、藻类等)产量为487.02万吨,占海洋养殖产量的31.4%。
在加工业中,以冷冻品为主要形式,占据了加工产量的近六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加工总产量为2400.6万吨,其中冷冻品产量为1400.3万吨,占加工产量的58.3%;其他水产品加工品(如鲜活品、干制品、腌制品等)产量为1000.3万吨,占加工产量的41.7%。
在贸易和流通业中,以国内销售为主要方向,占据了销售额的近九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销售总额为10140亿元,其中国内销售额为9000亿元,占销售额的88.8%;出口销售额为1140亿元,占销售额的11.2%。在国内销售中,以生鲜水产品为主要形式,占据了国内销售额的近七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生鲜水产品国内销售额为6300亿元,占国内销售额的70%;其他水产品国内销售额(如冷冻品、干制品、腌制品等)为2700亿元,占国内销售额的30%。在出口销售中,以水产品加工品为主要形式,占据了出口销售额的近八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加工品出口销售额为900亿元,占出口销售额的78.9%;其他水产品出口销售额(如生鲜水产品、干制品、腌制品等)为240亿元,占出口销售额的21.1%。
在服务业中,以餐饮业为主要形式,占据了服务收入的近九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服务总收入为4000亿元,其中餐饮业收入为3600亿元,占服务收入的90%;其他服务业收入(如旅游业、休闲业、教育培训业等)为400亿元,占服务收入的10%。
三、中国海鲜市场竞争
中国海鲜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明显的寡头垄断。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136家,其中捕捞企业有64家,养殖企业有722家,加工企业有350家。这些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区和沿海省份,并且各有其特色和优势。例如,在捕捞企业中,有以远洋捕捞为主要业务的中国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养殖企业中,有以淡水养殖为主要业务的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加工企业中,有以冷冻品加工为主要业务的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
中国海鲜市场竞争也呈现出多元化和细分化的特点。随着消费者对海鲜品质的需求和偏好不断提高,海鲜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的细分领域和消费场景,如生态养殖、有机认证、品牌连锁、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外卖配送、自助海鲜市场等。这些细分领域和消费场景为海鲜市场的竞争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促进了海鲜市场的创新和变革。
四、中国海鲜市场消费
中国海鲜市场消费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根据艾媒网的数据,2022年中国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为48.7公斤,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消费者对海鲜的喜好和需求因地区、季节、文化、收入等因素而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例如,在沿海地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新鲜的海洋水产品,如鱼类、虾类、蟹类等;在内陆地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冷冻或干制的淡水水产品,如鱼类、贝类、藻类等。在春节期间,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高档的海鲜品种,如龙虾、鲍鱼、海参等;在平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实惠的海鲜品种,如草鱼、带鱼、小黄鱼等。在南方地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清蒸或煮汤的海鲜烹饪方式;在北方地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炸或烤的海鲜烹饪方式。
中国海鲜市场消费也呈现出健康化和环保化的特点。根据艾媒网的数据,2022年中国水产品安全合格率达到99.8%,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中国消费者对海鲜的安全性和营养性越来越重视,对海鲜的来源、成分、加工方式等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海鲜的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关注,对过度捕捞、非法养殖、污染排放等有更强的抵制。因此,中国海鲜市场出现了一些符合健康和环保理念的新型产品和服务,如生态养殖、有机认证、绿色包装、回收利用等。
五、中国海鲜市场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中国海鲜市场将面临一些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水产品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对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水产品需求将更加旺盛。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化,中国水产品生产和流通将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尤其是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水产品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中国海鲜市场需要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加强水产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优化水产品产业的结构和布局,提高水产品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水产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加快水产品加工和贸易的转型升级,推动水产品加工和贸易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升水产品加工和贸易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 丰富水产品消费的形式和内容,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和满意度,培育水产品消费的文化和品牌。
- 强化水产品服务的功能和价值,拓展水产品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提高水产品服务的专业性和贴心性,构建水产品服务的生态和平台。
总之,中国海鲜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也是一个面临变革和挑战的市场。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创新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把握市场的机遇和发展。
一、中国海鲜市场规模
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15-2022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逐年递增,2022年达6868.78万吨。其中,海洋水产品产量占比约为60%,淡水水产品产量占比约为40%。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水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023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水产品生产和消费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方面,水产品养殖和捕捞受到了人员流动限制、物资供应不足、市场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水产品加工和贸易受到了国内外疫情防控措施、物流运输障碍、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据预测,2023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将有所下降,约为6600万吨左右。
二、中国海鲜市场结构
中国海鲜市场主要由捕捞业、养殖业、加工业、贸易和流通业、服务业等组成。其中,养殖业是中国海鲜市场的主体,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为5139.86万吨,占总产量的74.8%;水产品捕捞产量为1728.92万吨,占总产量的25.2%。
在养殖业中,淡水养殖是主要形式,占据了养殖产量的近七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淡水养殖产量为3586.67万吨,占养殖产量的69.8%;海洋养殖产量为1553.19万吨,占养殖产量的30.2%。在淡水养殖中,以鱼类为主要品种,占据了淡水养殖产量的近九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为3179.29万吨,占淡水养殖产量的88.6%;其他淡水养殖品种(如虾类、蟹类、贝类等)产量为407.38万吨,占淡水养殖产量的11.4%。在海洋养殖中,以贝类为主要品种,占据了海洋养殖产量的近七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海洋养殖贝类产量为1065.17万吨,占海洋养殖产量的68.6%;其他海洋养殖品种(如鱼类、虾类、藻类等)产量为487.02万吨,占海洋养殖产量的31.4%。
在加工业中,以冷冻品为主要形式,占据了加工产量的近六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加工总产量为2400.6万吨,其中冷冻品产量为1400.3万吨,占加工产量的58.3%;其他水产品加工品(如鲜活品、干制品、腌制品等)产量为1000.3万吨,占加工产量的41.7%。
在贸易和流通业中,以国内销售为主要方向,占据了销售额的近九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销售总额为10140亿元,其中国内销售额为9000亿元,占销售额的88.8%;出口销售额为1140亿元,占销售额的11.2%。在国内销售中,以生鲜水产品为主要形式,占据了国内销售额的近七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生鲜水产品国内销售额为6300亿元,占国内销售额的70%;其他水产品国内销售额(如冷冻品、干制品、腌制品等)为2700亿元,占国内销售额的30%。在出口销售中,以水产品加工品为主要形式,占据了出口销售额的近八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加工品出口销售额为900亿元,占出口销售额的78.9%;其他水产品出口销售额(如生鲜水产品、干制品、腌制品等)为240亿元,占出口销售额的21.1%。
在服务业中,以餐饮业为主要形式,占据了服务收入的近九成。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服务总收入为4000亿元,其中餐饮业收入为3600亿元,占服务收入的90%;其他服务业收入(如旅游业、休闲业、教育培训业等)为400亿元,占服务收入的10%。
三、中国海鲜市场竞争
中国海鲜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明显的寡头垄断。根据艾媒网的数据¹,2022年中国水产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136家,其中捕捞企业有64家,养殖企业有722家,加工企业有350家。这些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区和沿海省份,并且各有其特色和优势。例如,在捕捞企业中,有以远洋捕捞为主要业务的中国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养殖企业中,有以淡水养殖为主要业务的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加工企业中,有以冷冻品加工为主要业务的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
中国海鲜市场竞争也呈现出多元化和细分化的特点。随着消费者对海鲜品质的需求和偏好不断提高,海鲜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的细分领域和消费场景,如生态养殖、有机认证、品牌连锁、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外卖配送、自助海鲜市场等。这些细分领域和消费场景为海鲜市场的竞争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促进了海鲜市场的创新和变革。
四、中国海鲜市场消费
中国海鲜市场消费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根据艾媒网的数据,2022年中国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为48.7公斤,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消费者对海鲜的喜好和需求因地区、季节、文化、收入等因素而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例如,在沿海地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新鲜的海洋水产品,如鱼类、虾类、蟹类等;在内陆地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冷冻或干制的淡水水产品,如鱼类、贝类、藻类等。在春节期间,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高档的海鲜品种,如龙虾、鲍鱼、海参等;在平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实惠的海鲜品种,如草鱼、带鱼、小黄鱼等。在南方地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清蒸或煮汤的海鲜烹饪方式;在北方地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炸或烤的海鲜烹饪方式。
中国海鲜市场消费也呈现出健康化和环保化的特点。根据艾媒网的数据,2022年中国水产品安全合格率达到99.8%,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中国消费者对海鲜的安全性和营养性越来越重视,对海鲜的来源、成分、加工方式等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海鲜的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关注,对过度捕捞、非法养殖、污染排放等有更强的抵制。因此,中国海鲜市场出现了一些符合健康和环保理念的新型产品和服务,如生态养殖、有机认证、绿色包装、回收利用等。
五、中国海鲜市场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中国海鲜市场将面临一些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水产品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对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水产品需求将更加旺盛。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化,中国水产品生产和流通将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尤其是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水产品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中国海鲜市场需要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加强水产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优化水产品产业的结构和布局,提高水产品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水产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加快水产品加工和贸易的转型升级,推动水产品加工和贸易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升水产品加工和贸易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 丰富水产品消费的形式和内容,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和满意度,培育水产品消费的文化和品牌。
- 强化水产品服务的功能和价值,拓展水产品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提高水产品服务的专业性和贴心性,构建水产品服务的生态和平台。
总之,中国海鲜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也是一个面临变革和挑战的市场。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创新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把握市场的机遇和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