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加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工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
土豆,学名马铃薯,祖籍是南美洲的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地。大概在公元1570年时,我的祖先随西班牙人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又辗转进入意大利和欧洲各地。根据有关资料推测,我的祖先可能于17世纪初(明末)跟随欧、美传教士进入了中国,算得上是个泊来品,所以这里有些地方称我为洋芋、荷兰薯等。
在中国,马铃薯也是继玉米、水稻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自1995年以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2014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56.2万公顷,总产量为9485.2万吨,占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0%和24%,而占我国粮食总种植面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5.2%和14.8%。自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马铃薯是粮、菜、饲、加工兼用型作物,适应性广、丰产性好、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已成为世界上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我国各个生态区域都有广泛种植,尤其是已经发展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马铃薯产业存在问题
1、脱毒种薯少,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不牢。我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由于种薯带毒,马铃薯病害发生严重,导致减产10%~30%,严重的达到70%以上。目前,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没有统一的脱毒种薯生产操作规程,缺乏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种薯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2、专用品种少,优化产业结构的支撑不强。多年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鲜食食用、抗病为主,忽视了加工等专用品种的选育,导致马铃薯品种单一。国内专用薯比例仅为5%左右,而发达国家多在70%以上。由于缺乏适合加工全粉及炸片、炸条的马铃薯品种,许多加工企业设备闲置,开工不足,市场需求主要靠进口解决。
3、大型企业少,提升产业效益的平台不稳。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虽然有4500家左右,但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只有100家,大多数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特别是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技术水平低,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大部分地区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方式粗放,特别是生产机械化水平落后,农机作业率不足1%,而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马铃薯贮藏基本以农户分散贮藏为主,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损耗大,远不能适应规模化生产与加工的需求。
发展马铃薯加工业意义重大
发展马铃薯加工业,能够将马铃薯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供给和消费能力,推动供需双增长,助力产业扶贫,满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
1、能够连接生产和消费
从供给角度看,通过利用冬闲田、提高马铃薯单产等,马铃薯的生产能力能够从目前的1亿吨提高到至少3亿吨以上;从需求角度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马铃薯主食、功能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等消费需求迅速增加。通过发展马铃薯加工业,能够架起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将生产能力转化为消费能力,供需有效衔接,推动供需双增长。
2、能够带动农产品增值
发展马铃薯加工业,能够将贫困地区的“原字号”产品转化为“工字号”产品,有效带动农产品增值、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产业扶贫。
3、能够改善膳食结构
发展马铃薯加工业,能够将食物摄入由细转粗、营养摄入由偏转全,改善膳食结构、促进营养均衡、预防慢性疾病,满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
马铃薯除作为人、畜的粮食和作为蔬菜鲜食之外,其加工用途非常广泛,可以加工出马铃薯淀粉、马铃薯全粉等初级产品,以此为原料又可以生产酒精、葡萄糖、饴糖、变性淀粉等在医药、化工、食品、造纸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产品,马铃薯本身还可以加工出各种各样的食品以丰富市场供应,提高马铃薯的利用价值。
从市场前景看,马铃薯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高端产业,衍生品多达2000种以上;加工增值空间大,加工成普通淀粉可增值1倍以上,加工成特种淀粉可增值十几倍,加工成吸水树脂可增值8倍,生产环状糊精可增值20倍,生产生物胶增值高达60倍以上。特别是马铃薯加工食品尚属新兴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发达国家的马铃薯加工业70%是食品加工,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工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