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国产化进程在逐渐加快,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核磁共振成像又称自旋成像也称磁共振成像,台湾又称磁振造影,香港又称磁力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根据最新研究显示,2015年全球磁共振成像系统市场规模达50.11亿美元,其在2017-2021年将以接近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1年,全球磁共振成像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75.2亿美元。2015年,全球新增核磁共振达到了1.64万台,全球医用核磁共振的总装机量达到了19.29万台。
数据显示,从2011到2015年,我国1.5T磁共振设备年销量从408台增加到771台,年复合增长率为13.6%,而3.0T磁共振设备年销量由146台增加到228台,年复合增长率为9.3%,主要用户限于科研机构和大型医院。另外,我国每百万人口磁共振设备拥有量从3.3台增加到了6.6台,但是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这样的数量仍然远远小于日韩等邻国,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磁共振市场的巨大潜力。
就国内而言,由于在技术上,国产高端磁共振设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品牌仍然占据了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7成。而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临床实用型1.5T超导磁共振设备,与国外同档次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当,能够满足大中型医院的日常诊断需求。目前国产的超导磁共振整机厂家有东软、朗润、联影、奥泰、安科、万东等,其中只有联影用的是自研磁体。
从核磁共振行业发展来看,近年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为降低对进口医用核磁共振产品的依赖,其国产化进程在逐渐加快。但综合来看,目前中国医用核磁共振市场的饱和度相对较低,现有装机量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因此,国内核磁共振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近年来医疗器械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十三五”中国家为医疗器械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尤其是在磁共振等高端产品这一我国相对欠缺的领域,希望能够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实现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
在中国,核磁共振设备已经开始能够国产化,很多国际企业如西门子、东芝、GE等国际大型医疗设备企业在中国大陆设厂生产。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目前临床医学诊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近几年来,中国核磁设备进口量有所下降,国产设备占有率大大提高。结合当前医用核磁共振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未来国产产品将在国内市场及出口市场的地位逐渐提升。
但随着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意愿加强,未来直销渠道将逐渐增多。而网络销售基于受众面较大,成本相对较低,未来网络销售也将成为医用核磁共振生产企业的重要选择。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