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市场的大规模建设将是发展的大趋势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就目前的形势看,拓展水资源供给模式既是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未来的必然要求。由于生态和环境约束持续趋紧,沿海部分地区存在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性缺水严重等问题,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急需寻找新的水资源增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306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约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5,自然淡水资源短缺。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淡水污染严重,主因为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而海水淡化有望成为补充优质水源的一大方向。
石化、电力、有色、造纸、纺织、钢铁、煤炭等八大行业是水资源消耗大户。2016年,我国工业用水量达到了1308.0亿立方米,占我国用水总量的比重为21.6%。
2017年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制造继续稳步扩张,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占比持续攀升,继续保持上扬态势.据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海水淡化设备市场投资规模123.5亿元,2017年上半年海水淡化设备市场投资规模67.0亿元。
近年来,我国的海水淡化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产水规模达到120万吨/日。主要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产水成本维持在6.4-7.5元/吨,2017年我国海水淡化产水规模将达到127.2万吨/日。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制水成本在7-8元/吨,与4-5元/吨的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异。海水淡化制水成本大致由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构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增长,国际海水淡化成本呈下降趋势。
根据发改委、海洋局联合印发的《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预计“十三五”中后期,国内海水淡化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到2023年海水淡化产水规模将达到285万吨/日,产业发展将再上新台阶。其中,整体产业链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海水淡化项目有望实现高速快速增长,膜设备、反渗透设备等水处理设备利用形式完成初步规模化示范,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将再上新台阶。
海水淡化市场的崛起仍需时日,但行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海水淡化市场的大规模建设将是发展的大趋势。未来,海水淡化领域的不断成长也将带动海水淡化及膜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集聚形成产值千亿的产业链群,引领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