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园区的创建进入快速发展期,但问题重重,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直被视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工业园区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自身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行政的、市场的多种手段,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使之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企业聚集发展区或者称产业群集。
根据附着产业的类型,产业园区可分为三大类: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研发型园区、以工业园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加工型园区、以及种类纷杂的专业性园区。其中,前两类园区是主流。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此我国工业园区的创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工业园区的数量每年飞跃式的增长。截至2016年,全国国家级的工业园区共595家,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约1700多家,省级以下的工业集聚区7000余家,大量脱离国家监管的工业集聚区带来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
工业园区是一个经济增长级,成为地区经济支柱,对国家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不可回避的遗留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园区环保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一是很多工业园区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环保职能设在建设局、安监局或规划局,有的甚至没有专职人员,很难满足监管要求。二是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没有衔接,且规划环评本身可操作性不强。三是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重经济轻环保,片面追求GDP增长。
省级以下工业集聚区存在监管盲区。省级以下工业集聚区没有纳入国家管理序列,经济体量小,人员能力弱,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
工业园区管理方式存在漏洞。一是多数园区由管委会管理,监管职能各地不一,容易权责不清,管理不善,状况不明。二是环评监管作用有限,让步于经济发展,导致环境风险事故频发。
污染治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园区管理人员环保知识水平有限,出现污染治理设施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造成设施闲置或处置能力达不到要求。
国家园区环境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工业园区统计数据五花八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提交对象,数据的口径都不一样。
伴随而来的,园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规划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1999年到2002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期,生态工业,清洁生产以及循环经济等理念逐步引入了中国。
因此,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经济目标,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的生态理念,将生产与环保、生态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