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道地药材的规模化种植、炮制标准的制定,将深刻影响行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各地纷纷以科技创新推动中药材生产走向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发展集约化、产业信息化、开发多样化、产品品牌化、研究基础化和管理制度化。全国形成了一批有品质、有规模、有效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不仅从源头保证了中成药品质,也延长了中药材产业链。
“据统计,2017年山东、广西、河南、广东等29个省(市、自治区)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达6799.17万亩。中药材年产量为1850.33万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总产值达3563.28亿元。”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寿文介绍。
近年来,中药材行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受前几年中药材高价行情等因素影响,家种生产严重过剩和野生药材枯竭情况同时出现;粗放落后的供给方式难以适应高速增长的优质安全养生保健需求,中药材行业“洗牌”加剧。
由于中药材种植获利较为丰厚,今年春天,人们看到不少年轻人现身田间地头,药材种植面积达几十亩、百十亩已是平常事。这使得科学规范种植中药材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中国中药公司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如建立常用大宗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等,使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生产都获得了高质量发展。公司效益实现了较快增长,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2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4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120亿元。
道地药材是指在某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与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相比,品质更好、疗效更佳。道地药材在中药中用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
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因此也形成了道地药材不同的主产区,如黄芪在内蒙古、当归在甘肃、黄连和附子在四川、蛤蚧在广西、党参在山西、地黄和怀牛膝在河南、薄荷在江苏、牡丹皮在安徽、人参在吉林、三七在云南、枸杞子在宁夏等。
最近几年,由于道地药材价格上涨及濒危稀缺药材紧缺,从国家到各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扶持力度。
去年,工信部提出2011~2015年期间,重点扶持100个道地药材品种,其中70%是常用大宗药材,30%是野生濒危药材。据记者了解,2011年已经重点扶持了35个品种,扶持的资金是前年的3倍,70%~80%扶持资金用于生产基地建设,包括甘草、三七、当归等26种常用大宗药材,川贝母、沉香、猪苓、红景天、雷公藤等9种濒危稀缺药材。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了“提高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与炮制规范”的要求,具体目标是提高350个中药材、650个中药饮片的药品标准,而质量上乘的道地药材将会成为首批规范化生产与炮制的参照药材。
而随着工信部的重点扶持,部分珍稀、濒危的道地药材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人工引种技术研究及种植实践将增强、增多;同时,企业道地药材的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申请地理标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进行商标注册的现象越来越多。
陈常青表示,在中药材迅速产业化的前提下,道地药材的规模化种植、炮制标准的制定,将深刻影响行业发展,部分无技术、无实力、低质量的企业或品种将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部分药食两用的道地药材将成为医药电子商务所青睐的品种,直接进入更多老百姓的家庭。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