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供需边际改善 OLED国产应用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被广泛运用于手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汽车音响和电视。从当前全球OLED面板供给格局来看,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起源于欧美,但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其中韩国2016年AMOLED面板销售额高达142亿美元、占据全球96%市场占有率,相关厂商主要包括三星和LG两家。
随着国内技术水平提升、产业链进程加速,国内厂商开始积极布局OLED领域。5月12日,京东方公告,位于成都的国内首条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于11日正式开始投产,标志着我国OLED产业国产化进程提速。京东方作为国内的龙头面板企业,其在成都第6代AMOLED生产线投产在即,项目采用LTPS/AMOLED技术,包括阵列、彩膜、成盒、OLED蒸镀、封装、触控集成、模组等全生产工序,玻璃基板尺寸为1850mm×1500mm,设计产能为45K/月,主要生产高端手机显示和新兴移动显示产品。项目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建设,预计2017年5月点亮,10月份投产。
此外,在5月23-25日SID2017大会上,京东方展示了多款可在该生产线上实现量产的柔性AMOLED显示屏,包括5.5英寸的WQHD柔性OLED显示屏、4.35英寸的柔性腕带显示产品等。
随着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厂商积极扩大OLED生产线,OLED面板供给端的垄断市场格局将逐渐被打破,未来3-5年,国内产能有望进入快速释放期。根据IHS预测,到2020年,中国厂商的OLED面板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20%。
未来应用场景广阔
目前,苹果已与三星签署为期两年的小尺寸OLED面板供货协议。三星2017年将向苹果供应7000万块—9200万块小尺寸OLED面板用于iphone8部分机型。苹果iPhone8采用OLED屏幕,一方面将带动OLED在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也将有利于面板产业格局的优化与调整。2017年iphone8将由三星独家供货,但是未来苹果势必将培育三星以外的供应链,国内面板厂商面临发展机遇,OLED产业化进程将加快。
除智能手机屏幕应用外,OLED应用场景广阔,未来需求空间大。OLED凭借其主动发光、高对比度、轻薄、广视角和曲性面板等优良特性极大扩展了其应用领域,除智能手机之外,OLED还将广泛应用于可穿戴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应用于VR领域解决设备眩晕问题,应用于电视屏幕替代液晶电视,以及应用于电脑和智能汽车等领域。未来需求增长迅速,预计2020年OLED出货量在8.9亿片,年复合增长率20.18%。
上游材料、设备领域先行
OLED产业化进程加快及终端需求快速增长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快速扩张,包括上游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中游面板制造和模组组装,下游的显示应用领域(智能手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智能穿戴等)。
首先,上游材料、设备率先受益,国内产能释放潜力大。从原材料领域看,OLED上游材料主要包括阴极、阳极、传输层材料、发光层材料。其中,传输层材料和发光层材料与LCD中的材料不同,属于新增量。上游材料作为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目前主要被欧美日韩厂商垄断,以小分子发光材料为例,日韩系厂商约占80%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材料厂商主要生产OLED材料的中间体和单体粗品。根据IHS数据,AMOLED面板的材料成本为7.2美元,假设以我国4-5亿部每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计算,未来显示技术完全替代情况下,OLED材料市场空间约达200亿元。
其次,国内产线建设加速扩张,中游面板制造市场空间广阔。
一方面,从专利技术上,国内厂商通过购买、自主研发等方式,在器件结构、工艺、材料等领域已拥有关键技术,成为未来量产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从投资布局上,自2016年来,京东方、深天马、国显光电、信利光电等企业加速布局OLED面板生产线。据WitsView预测,2018年韩系面板厂的OLED产能占比将由2016年的95%下滑至76%,中国面板厂商在资金充沛的优势下,有望将产能占比由4%拉升至19%,产能扩张的空间巨大。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