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燃冰开采技术难点及未来发展格局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Combustible ice)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其实是一个固态块状物。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
可燃冰的特征
1.贮存量大(海中大量埋藏,总资源量≈2×(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
2.燃烧热量高(主成分甲烷,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160立方米天然气,它占用体积小,却蕴含大量的能量,燃烧能量超石油数十倍。举个例子,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
3.燃烧污染小(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
4.开采难度大(易造成甲烷泄露,加重温室效应)
可燃冰开采面临三大挑战
一、开采技术
世界各国对可燃冰的开采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还没有成熟完美的开采技术,但有3种开采方案
1.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温度升高时会自动分解的特性,通过加温方式向可燃冰层注入热能,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气体。这种开采方式基本上已获得成功,但整个开采过程要对甲烷进行两次分离,还要消耗大量能源来加热温水。
2.置换法。将化学试剂注入可燃冰层中,使其与可燃冰发生反应,改变可燃冰的稳定平衡状态,使其发生失稳作用而进行开采。这种方法对甲烷气体难以进行有效的收集,布设收集管道是个难题。
3.降压法。可燃冰层下面往往存在游离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被抽出后便能降低矿层的压力,使矿层中的可燃冰由于压力减小而失稳分解。
但多位业界专家分析,无论采用哪种方案,由于可燃冰结构的特殊性和海底环境的复杂性,对可燃冰矿藏的开采都将极其困难。
二、成本过高
美国能源部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可燃冰开采成本平均高达每立方米200美元,即使按照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来换算,其成本也在每立方米1美元以上,这远高于通过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
三、环境风险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前总工程师黄永祥介绍,可燃冰稳定性较差,一旦汽化,“封存”它的海底沉积物会失去稳定,不仅对海底管道、通信电缆和开采平台以及科学仪器造成破坏,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从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
另一环境风险为可燃冰在开采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成分泄露。可燃冰成分复杂,有甲烷、二氧化碳,还有乙烷和丙烷。据测算,全球可燃冰中蕴含的甲烷量约是大气圈中的3000倍,而可燃冰分解产生的甲烷进入大气的量即使只有大气甲烷总量的0.5%,也会明显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
改写世界能源格局
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对外依赖度持续上升,金联创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中国原油的进口量突破了1亿吨的大关,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1-3月份,美国进口原油量约9980万吨。一季度总体,中国原油的进口对外依存度达到了69%,较2016年上涨了三个百分点。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国,我国的原油进口来源目前主要来自于中东地区(50.7%)、非洲(19.2%)、欧盟(14.9%)、美国(12.7%)、亚太地区(2.5%)。具体进口来源国为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安哥拉、伊朗、阿曼、委内瑞拉等。然而能源对外依存度是比例过高,直接威胁着国家和地区能源供应安全。如果这个能开发利用,将会大大的提高我国的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大降低我国对外依存度,同时也会大大地改善我国能源资源结构。可燃冰的开采成功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的,由我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也将会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