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火龙果消费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但短板也存在
火龙果是一种热带水果,火龙果的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普遍。火龙果有两种主要品种:白肉火龙果和红肉火龙果。它们的外皮通常呈现鲜艳的粉红色或黄色,内部果肉为白色或红色,带有黑色的小籽。火龙果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被认为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和促进消化健康。
产业链分析
上游环节着重于品种研发、种苗培育及所需物资的供应,这涉及科研机构、农业技术企业以及化肥等物资生产企业。中游环节则专注于火龙果的种植及深加工,生产鲜果以及各类深加工产品。而下游环节则关注鲜果及深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确保这些产品能够顺利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
在火龙果产业链上游中,农用化肥的供应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火龙果的采收期较长,它对有机质肥料的需求较大,要求氮、磷、钾复合肥的均衡和长期施用。然而,如果过度使用含氮量过高的肥料,如猪、鸡粪,可能导致枝条过于肥厚、脆弱,容易在大风时折断。这样的条件下结出的果实虽然较大,但品质往往不佳,甜度低,甚至可能带有酸味或咸味。在火龙果产业链下游,商超是鲜果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
市场规模及种植面积分析
2023年我国火龙果市场规模约为238.12亿元,其中红心火龙果市场规模约为123.95亿元,白心火龙果市场规模约为114.17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火龙果市场规模将达到256.47亿元,其中红心火龙果市场规模约为133.33亿元,白心火龙果市场规模约为123.14亿元。
近年来,随着火龙果市场的不断走俏,中国火龙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主要种植区域有海南、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近年来,广西政府大力扶持各地水果产业发展,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规模化的水果生产和加工基地。火龙果发展同样得益于政府的推动,通过政府相关政策规划的引导,人力物力的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推动火龙果产业迅速发展。火龙果已被广西列入“十四五”重点发展水果品种之一。
2023年全国火龙果种植面积为99万亩,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46万亩,增幅为86.79%。南宁是全国最大的火龙果产地,火龙果种植面积近19万亩,年产量43万多吨,占全国火龙果总种植面积约五分之一。
市场需求增长分析
1)营养价值和健康效益:火龙果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植物蛋白等成分,具有美白祛斑、抗衰老、平衡肌肤生态等美容功效,同时还能预防便秘、贫血和抗神经炎等。
2)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天然、健康食品的偏好促使火龙果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
3)种植技术进步:种植技术的提升和产区的扩展使得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进一步满足了市场需求。
行业短板分析
1)标准化问题:目前,火龙果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高,但仍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行业同质化竞争情况严重,利润率较低。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从生产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标准散乱或过时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水果的品牌化进程。
2)品牌缺乏:尽管火龙果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缺乏知名的企业或产品品牌。这导致火龙果的溢价有限,难以卖出高价,同时消费者难以找到质量稳定的产品。
3)冷链物流应用度低:火龙果等生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较高,但由于应用度低,导致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损耗较大,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利润水平。
4)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性差:火龙果行业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但目前行业在风险管理、产品多样化和可持续种植方面仍需改进。气候变化对火龙果生产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生产者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适应策略来应对变化的环境条件。
5)产业链条不完善:尽管火龙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南方热区的几个主要产区,如广东、广西和云南,但产业链条仍需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等举措虽然提升了种植技术和品质,但整体产业链条仍需进一步整合和完善。
未来发展趋势
1)健康食品趋势:火龙果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和纤维,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和天然食品的追求,这将推动其在健康食品市场中的地位。
2)多样化产品开发:火龙果的应用不仅限于生鲜水果,还延伸到果汁、冷冻食品、果肉干和其他加工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和喜好。
3)可持续种植和生产:越来越多的种植者和生产商关注环境可持续性,采用更环保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方法,以减少环境影响并提高社会效益。
4)气候变化和风险管理:火龙果的种植高度依赖于气候条件,生产者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适应策略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