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保险是指保险机构根据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经营目的可分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险农业保险。
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保险几经停办与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保险开始起步,1958年与国内其他保险业务一起停办。直到1982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情况和今后发展意见的报告》,明确要求地方政府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实情,做好充分准备,开展农村财产保险、牲畜保险等险种的试点工作。此后中国农业保险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恢复发展阶段(1982-1992)、停滞萎缩阶段(1993-2004年)、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2年)、全面推行及创新发展阶段(2013-至今)。
从政策方面来看,1982年-2006年中国农业保险主要为商业性,2007年以后,中国农业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为主,商业性为辅。
发展现状分析
1、保费收入
2024年1-4月,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549.54亿元,同比增长6.21%。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西双版纳金融监管分局辖区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4.11%,较全省平均值高出20.15个百分点。山西省2023年1月至7月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1.94亿元,同比增长18.11%。
2、覆盖范围
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已经显著扩大,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等多个领域。自2007年仅对玉米、能繁母猪等6个品种提供保险保障以来,到2023年,保险品种已扩展至约300种农产品。山西省现有农险产品563个,覆盖50余种农产品,包括收入保险、完全成本、目标价格、产量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
3、政策支持
国家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2024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稳步拓宽大宗农产品保险等覆盖面,鼓励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山西省也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力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行业壁垒
1、市场准入壁垒
中国农业保险行业受到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由于农业保险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资质、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新进入者必须获得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且需满足一系列复杂的法规和标准。此外,农业保险业务需要保险公司具备专业的农业风险评估和产品开发能力,这要求公司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人才培养,增加了进入行业的难度。
2、技术与专业能力壁垒
农业保险行业要求保险公司具备高度的技术专长和专业知识。农业风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涉及气象、病虫害、市场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保险公司需要开发精确的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合理的保险产品,并提供高效的理赔服务。这不仅需要保险公司拥有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风险管理工具,还需要有一支了解农业特点的专业团队。因此,技术与专业能力的壁垒对于新进入者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3、资本与规模经济壁垒
农业保险行业通常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和规模经济来实现成本效益。由于农业保险的保费相对较低,而风险管理和理赔服务的成本较高,保险公司需要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撑业务运营和风险准备金的储备。此外,规模经济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分散风险,降低单位成本。新进入者在没有形成规模之前,很难实现成本控制和风险分散,这构成了进入农业保险行业的另一个重要壁垒。同时,已有的大型保险公司通过规模优势能够提供更优惠的保险费率和更全面的服务,增加了新进入者的市场竞争压力。
市场驱动因素
1、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等措施,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2、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3、技术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遥感技术等的应用,提高了农业保险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了更多农户投保。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之一,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农业保险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