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简要分析
生物质能发电是利用生物质资源进行发电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方式,具有清洁、低碳、循环利用等优点。 本文将从生物质能发电的资源量、装机规模、发电量、政策支持、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2023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
资源量
中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约37亿吨,其中农作物秸秆约9亿吨,畜禽粪便约4.5亿吨,城镇生活垃圾约2.5亿吨,林业废弃物约1.5亿吨,工业有机废水约1.5亿吨,能源作物约0.5亿吨。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其中农林生物质资源量约为10亿吨标准煤,垃圾资源量约为3亿吨标准煤,沼气资源量约为2亿吨标准煤。
装机规模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195万千瓦,同比增长8%,其中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规模为2386万千瓦,占比57%,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为1623万千瓦,占比39%,沼气发电装机规模为122万千瓦,占比3%。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和黑龙江是生物质能发电的主要省份,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422万千瓦、411万千瓦、367万千瓦、362万千瓦和316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规模的46%。
发电量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量为4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其中垃圾焚烧发电量为281亿千瓦时,占比57%,农林生物质发电量为182亿千瓦时,占比37%,沼气发电量为27亿千瓦时,占比6%。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和黑龙江是生物质能发电的主要省份,发电量分别为56.1亿千瓦时、45.8亿千瓦时、34.1亿千瓦时、33.7亿千瓦时和31.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1%。
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多项支持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发展的政策,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2年)、《“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2年)等综合性规划,以及《关于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关于完善生物质能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2018年)、《关于进一步做好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2019年)等具体性政策。 这些政策从规划目标、价格补贴、项目管理、技术标准、市场机制等方面,为生物质能发电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主要包括直燃发电、混合燃烧发电、气化发电、沼气发电等方式,其中直燃发电和混合燃烧发电是目前最成熟和最广泛应用的技术,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装备已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竞争力,如华光环能、西子洁能等企业在垃圾焚烧发电装备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但是,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原料供应不稳定、成本较高、效率较低、污染控制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提高生物质能发电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市场竞争
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的上游主要为生物质原料供应商、焚烧设备、发电设备供应商等,中游为生物质发电企业,包括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农林生物质发电企业以及沼气发电企业,下游为国家电网等供电机构,或是企业/用户自用。 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游的生物质发电企业,目前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没有形成绝对的垄断或领先企业,但也存在一些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优秀企业,如伟明环保、瀚蓝环境、江苏新能、长青集团、中国天楹等。 随着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发展趋势
未来,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双碳”目标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生物质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发电补贴的退坡、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创新、生物质能发电市场的开放等。 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和发电量将持续增长,到2028年,预计生物质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超过6400万千瓦,发电量将超过2500亿千瓦时,占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10%左右。
-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将不断创新和优化,提高发电效率和降低发电成本,如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生物质热解油发电、生物质燃料电池发电等新型技术将逐步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发电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将不断提升,生物质能发电的污染物排放和灰渣处理将更加规范和环保。
- 生物质能发电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多样化的市场模式,如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将与农业、林业、环保、能源等相关产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将更多地采用竞争性招标、绿色证书、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提高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