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发展环境:利用地热能减排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定了一系列地热能政策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首先,中国政府通过资源调查与评估,对全国范围内的地热资源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确定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为地热能项目的选择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各地需建立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建立地热能产业的标准与监管体系,明确相关行业的规范要求,加强对地热能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可靠。此外,积极发展节能和绿色能源需求,在具有供暖制冷双需求的地区积极发展地热能项目,不断开发建设可再生资源项目,为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现状:全球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推动清洁能源转型
地热能发电是一种利用地球深部地热资源进行能量转换的技术,具有环保、可持续和稳定的特点。根据IRNEAS数据显示,全球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从2013-2022年,全球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从2013年的10786MW一路上升至2022年的14621MW,2022年同比增长1.49%。其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为美国,美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从2013-2018年处于一路下降走势,后在2019-2022年处于回升阶段,到2022年美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为2653MW,同比增长2.16%;而印度尼西亚在2013-2022年期间其发电装机容量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状态,从2013年的1344MW一路上升至2022年的2360MW,2022年同比去年增长3.24%;菲律宾全球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在2013-2022年期间处于震荡平稳运行趋势中,从2013年的1847MW到2022年的1932MW,2022年同比增长0.21%。地热能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有助于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
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重视程度低,勘查投入不足造成我国资源数据基础较差,我国现有的资源分布数据缺乏。截至目前,还没有单位对我国地热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勘查,无法精细评价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这大大影响着我国地热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成井质量、管材腐蚀结垢等浅层地热开发问题,以及高温地热井成本、低效率的问题,仍制约着地热规模化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初期扶持政策不充分,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财政和价格鼓励政策,对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及促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具有积极引导作用,但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不充分。价格优惠力度不足,地热开发利用政策的针对性、强制性不强,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激励政策支持。
成就及展望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当前,我国地热产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地热企业增多变强。中国最大地热开发企业——中国石化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中国石油、中国核电、中节能等中央企业和河北地矿、山东地矿、兖矿集团等地方企事业单位,海利丰、河南万江、浙江陆特、湖北风神、恒有源等民营企业纷纷入场。
地热标准渐成体系。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制定了涵盖5个专业、111项标准的行业标准体系,梳理了56项需研究制定的标准,目前已完成超40项。
地热技术显著进步。发展形成地震+非地震技术结合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积累了地热应用相关技术,地热开发利用监测技术日益完善,多个省(区、市)、企业已建立了地热开发利用监测平台。
人才培养持续加速。地热领域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加强,天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地热中心、研究室等机构。国家地热能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石油学会等各类学术组织定期举办地热领域专题会议。
重大工程陆续建成。中国石化在河北省雄县推进整县地热开发和完全回灌,打造了中国首座地热供暖“无烟城”。中国石油在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城,建成水热型地热供暖能力230万平方米,已平稳运行3个供暖季,地热水采灌均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源热泵系统为257万平方米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区通过热泵技术,率先创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为150万平方米建筑群提供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及生活热水。
未来几年,地热能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清洁低碳、可再生、可持续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