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成为乡村振兴新高地
近日,记者从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该市获认定的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累计达39个,市级示范区61个、县级示范区109个、乡级示范园346个、村级示范点1478个,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南宁市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县县有示范区、乡乡有示范园、村村有示范点。通过形成“点—线—面”的战略布局和“量—质—效”的提升发展,打造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产业链条完整、示范带动有力、经营效益显著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市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高地。
据南宁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敏介绍,一是打造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先行区”。以示范区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要素集成,推动传统农业向名、特、优、新多元化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孵化”了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品牌;二是建成了农业科技集成转化的“推广站”。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以产学研相结合方式在示范区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科技重大专项和农业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病虫害防控、生态循环种养、“微生物+”现代生态养殖等先进技术,推动精准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进一步在示范区集成应用;三是开辟了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的“试验田”。示范区所在乡村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等工作,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在示范区先试先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首先在示范区试点推进,探索出一个股份清晰、权责明确、适度规模、经营有道、风险可控、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四是打造了产村互促振兴乡村的“综合体”。坚持采取“产村互动、农旅融合”创建模式,统筹谋划、同步推进44个市级乡村振兴(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五是拓宽了助农脱贫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充分发挥示范区建设在脱贫攻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农增收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主导产业与县级“5+2”、村级“3+1”扶贫产业相结合,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产业,让农户成为示范区建设、治理贫困的参与主体和收益主体。
统计显示,示范区引领火龙果、晚熟柑橘、茉莉花等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跨越性发展,横县茉莉花总产量占全国80%以上、占世界60%以上;全市火龙果种植面积超过17万亩,柑橘种植面积超过76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火龙果和晚熟杂交柑橘生产基地;“南宁火龙果”、“南宁香蕉”、“横县甜玉米”、“武鸣沃柑”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商标)认证,“鸣鸣果园”牌沃柑等52个品牌入选广西农产品品牌,横县茉莉花(茶)综合品牌价值206.85亿元;创建广西南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列入科技部第九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西乡塘区“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列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武鸣沃柑入选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率达97%,一大批产业发展、村庄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业兴民富的新典型,成为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各类示范区吸纳农民就业8万余人,辐射带动19.63万户农民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累计实现经营收入逾85亿元,示范区核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周边群众高20%以上。
下一步,南宁市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前端抓好技术支撑、中间抓好生产组织、后端抓好市场营销”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一步做大示范区总量,做优农产品品质、做强园区综合效益、唱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将更多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升级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特优区和田园综合体,实现新增创建和晋升一批自治区级示范区,升级打造一批国家级“三区三园一体”,推动首府现代农业做强做优。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