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用纺织品行业以机制创未来 防护应急物资须建储备机制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口罩、防护服、消毒湿巾等产业用纺织品成为了抗击疫情的“必备武器”,土工合成材料则是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基建“功臣”。“产业用纺织品”概念自1984年提出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所不在,而此次疫情更显示出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防护应急物资须建储备机制
东华大学教授、教育部产业用纺织品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向煜对记者表示,由于短期内难以研制出针对性疫苗和药物,口罩、防护服、消毒湿巾这些个人防护产品仍将发挥关键作用。成人防护口罩、儿童防护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消毒湿巾等非织造个人防护产品,作为大众和前线医护人员抗疫的主要用具,是广大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一道重要防线。而在疫情期间,土工合成材料也为建造湖北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助力,发挥了防渗、排水、隔离等重要作用。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广敏表示,此次疫情发生后,口罩、防护服供给不足,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产业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是行业当前及今后需要攻克的课题,如此次口罩生产就遇到了熔喷布缺货这个“卡脖子”的问题。
对此,一是要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常规生产机制,这是基础;二是要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包括标准、检测、数据统计等。要做到一旦遇到突发情况,重点企业就能快速应对。比如此次疫情中,部分央企、骨干民企就发挥了这样的能力;三是从政府层面,要建立储备体系,建立多元化、灵活的市场机制。
“这次疫情导致口罩从原料到设备,再到产品,价格出现很大的波动,这反映出市场机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出现问题了,单靠政府惩处罚款手段抑制,不是成熟的表现。”胡广敏建议,还是应该完善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储备,建立中央、地方和重点企业分级储备体系,一旦市场供应和产能发生变化时,储备体系可以有所应对。
加强技术研发促进产业链整合
“防护服的内环境几乎是密不透风的,虽然有一定的透湿性能,但长时间穿着,人的汗液排出、蒸发、冷凝在防护服面料上,不可避免地给医护人员带来不适与工作上的不便。”靳向煜表示,针对这些问题,防护用纺织品在未来将有很大的改进。
例如可采用正压医用防护服,即防护服自身携带风机、电池及过滤单元,通过这些单元往防护服内输送无病毒的空气。这样不仅能大幅提高防护服的安全性,还能够提供穿戴者呼吸用的新鲜空气,将热量与水蒸气带走,减少起雾的出现,提高穿着舒适度。为方便沟通,其内部也可以配置智能化装备如蓝牙、对讲机等。
事实上,无论是口罩还是防护服,不透气均是内外压差大的表现,国内领军企业一直致力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敬伟表示,泰达洁净近期已在超细纤维结构、驻极技术创新、材料复合工艺上实现突破。“未来,防护用纺织品也应整合产业力量、融合研发项目,打造民族品牌,同时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