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锂电铜箔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锂电铜箔是电解铜箔的一种,是锂电池负极材料集流体的主材料,作用是将电池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便形成较大的电流输出。从 电池的制作工艺上看,负极活性物质由约 90%的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4%-5%的乙炔黑导 电剂、6%-7%的粘合剂均匀混合后,涂覆于铜箔集流体表面。经干燥、辊压、分切等工序, 制得负极电极。因此对于负极,除负极活性材料外,铜箔的质量也对负极制作工艺及电池性 能有很大影响。根据铜箔厚度和电池材料的不同,单 GWh 的铜箔用量在一般 700-900 吨不 等,测算在电池成本中的占比在 5%-8%。
一、需求端
受益新能源车市场发展,锂电铜箔未来 7 年需求复合增速超 30%。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都已 进入快速发展通道:1)国内市场补贴退坡趋于温和,自主、合资、外资齐发力,2020 年起 行业有望触底实现快速增长;2)欧洲市场在碳排放政策的倒逼下加速电动化,车企新平台 车型陆续投放,有望成为增速最快市场。1 月份,欧洲市场销量高增,证明市场潜力;3)美 国市场与特斯拉紧密相联,在 Model 3 实现成功后,Model Y 将于 3 月份提前推出,有望延 续爆款效应。此外,通用、福特等美系车企也在加快电动化转型,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 升趋势明确。
预计 2025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 1755 万辆,那么按照单车带电量 60kwh 测 算,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为 1053GWh。随着锂电池往轻薄化和高能量密度化方向发展,铜 箔的厚度也在不断减少,因此从量的增速上看,预计会略低于电池。当前 1GWh 对铜箔的需 求量在 900 吨左右,按照每年 9%的降幅预测,2025 年铜箔的全球市场需求量预计在 44 万吨, 7 年 CAGR 约 26%。
电池能量密度与新能源车续航 里程直接挂钩,是新能源车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痛点。因此,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是产业链上 企业持续努力在提升的方向。铜箔作为锂电池负极的导电基材,其重量占到锂电池总重的 10%-15%左右。通过减小厚度,可以有效实现电池减重,从而提升能量密度。
同时,随着厚度的变薄,单 GWh 的铜箔用量在减少,按照“铜价+加工费”的定价方式,即 使加工费有所提升,仍可实现降本。因此,铜箔的轻薄化是行业一直以来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
锂电铜箔厚度通常≤ 20μm,目前主流厚度为 8~12μm。2018 年,CATL 率先研发设计出 6μm 铜箔的涂布机和高 速卷绕机,解决了极薄铜箔应用难题,将行业带入 8μm 向 6μm 切换的新阶段。当前除 CATL 之外,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动力电池厂商均在积极引入 6μm 铜箔,预计 2020 年国内动力用 6μm 铜箔渗透率有望从 30%左右提升至 55%以上,对应需求量 增速超过 100%。
海外市场仍以 7μm 以上铜箔为主,但已有 6μm 铜箔实现小批量应用。海外电池厂如 LG、 松下等目前仍以 7μm 以上铜箔为主,其中据外媒报道,LG 经过 1 年的试生产后已准备于南京工厂率先切换 6μm 铜箔;其余厂商在大趋势下后续也有望逐步完成切换。
二、供给端
设备控制:在生箔工序中,原箔的形成需要经历电沉积、连续转动、剥离、收卷等过程, 厚度变薄容易发生断带、褶皱等问题,因此对于设备的精度控制有较高的要求。比如, 调试磨辊工艺技术以利于极薄铜箔从阴极辊表面剥离、对生产电流和电压的输出效率进 行校对、调试参数以实现适合的拉伸张力等。
添加剂配方:添加剂是电解铜箔生产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决定铜箔的产品性能和用途。 添加剂种类繁多,各种添加剂在电沉积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如何组合形成合适的配方是高投入、长周期、低产出的科研工作,也形成行业的重要壁 垒。
尤其对于标准铜箔产线,本身在向锂电铜箔切换的过程中需要对后处理设备进行更换,存在 较大成本;同时,当前 PCB 行业在 5G 等的推动下快速增长,PCB 用标准铜箔需求旺盛, 相关厂商缺乏动力去做切换。
全球 6μm 铜箔产能集中于嘉元科技、诺德股份、灵宝华鑫三家,其余厂商产能规模较小。 由于 6μm 铜箔较高德尔工艺要求,当前行业内能实现批量化生产的厂商不超过 10 家,中国 大陆厂商超过半数。其中,诺德股份、嘉元科技、灵宝华鑫三家厂商目前拥有锂电铜箔产能 共约 11.3 万吨,用于 6μm 铜箔生产产能约 5.8 万吨;国内其他厂商如铜陵有色、东莞华威、 湖北中一、台湾长春等合计拥有约万吨 6μm 产能;韩国 KCFT、日进为 LG 化学、松下、三 星等重要供应商,当前以 7μm 以上铜箔生产为主,尽管总产能规模较大但用于 6μm 铜箔生 产的产能较少,预计在千吨级别。
三、2020 年供需
数据显示:2020-2021 年 6μm 锂电铜箔需求预计分别在 7.2 万吨、11.3 万吨,其中动力用需求占比分别为 69%、77%。
2020-2021 年 6μm 锂电铜箔产能预计分别在 6.5 万吨、11.5 万吨。考虑产品良率,有效产能会更低一些。
今明两年行业供需缺口预计分别为-0.7 万吨、+0.2 万吨。在需求更为旺盛的下半年, 可能出现阶段性缺口。
一、需求端
受益新能源车市场发展,锂电铜箔未来 7 年需求复合增速超 30%。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都已 进入快速发展通道:1)国内市场补贴退坡趋于温和,自主、合资、外资齐发力,2020 年起 行业有望触底实现快速增长;2)欧洲市场在碳排放政策的倒逼下加速电动化,车企新平台 车型陆续投放,有望成为增速最快市场。1 月份,欧洲市场销量高增,证明市场潜力;3)美 国市场与特斯拉紧密相联,在 Model 3 实现成功后,Model Y 将于 3 月份提前推出,有望延 续爆款效应。此外,通用、福特等美系车企也在加快电动化转型,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 升趋势明确。
预计 2025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 1755 万辆,那么按照单车带电量 60kwh 测 算,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为 1053GWh。随着锂电池往轻薄化和高能量密度化方向发展,铜 箔的厚度也在不断减少,因此从量的增速上看,预计会略低于电池。当前 1GWh 对铜箔的需 求量在 900 吨左右,按照每年 9%的降幅预测,2025 年铜箔的全球市场需求量预计在 44 万吨, 7 年 CAGR 约 26%。
电池能量密度与新能源车续航 里程直接挂钩,是新能源车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痛点。因此,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是产业链上 企业持续努力在提升的方向。铜箔作为锂电池负极的导电基材,其重量占到锂电池总重的 10%-15%左右。通过减小厚度,可以有效实现电池减重,从而提升能量密度。
同时,随着厚度的变薄,单 GWh 的铜箔用量在减少,按照“铜价+加工费”的定价方式,即 使加工费有所提升,仍可实现降本。因此,铜箔的轻薄化是行业一直以来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
锂电铜箔厚度通常≤ 20μm,目前主流厚度为 8~12μm。2018 年,CATL 率先研发设计出 6μm 铜箔的涂布机和高 速卷绕机,解决了极薄铜箔应用难题,将行业带入 8μm 向 6μm 切换的新阶段。当前除 CATL 之外,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动力电池厂商均在积极引入 6μm 铜箔,预计 2020 年国内动力用 6μm 铜箔渗透率有望从 30%左右提升至 55%以上,对应需求量 增速超过 100%。
海外市场仍以 7μm 以上铜箔为主,但已有 6μm 铜箔实现小批量应用。海外电池厂如 LG、 松下等目前仍以 7μm 以上铜箔为主,其中据外媒报道,LG 经过 1 年的试生产后已准备于南京工厂率先切换 6μm 铜箔;其余厂商在大趋势下后续也有望逐步完成切换。
二、供给端
设备控制:在生箔工序中,原箔的形成需要经历电沉积、连续转动、剥离、收卷等过程, 厚度变薄容易发生断带、褶皱等问题,因此对于设备的精度控制有较高的要求。比如, 调试磨辊工艺技术以利于极薄铜箔从阴极辊表面剥离、对生产电流和电压的输出效率进 行校对、调试参数以实现适合的拉伸张力等。
添加剂配方:添加剂是电解铜箔生产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决定铜箔的产品性能和用途。 添加剂种类繁多,各种添加剂在电沉积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如何组合形成合适的配方是高投入、长周期、低产出的科研工作,也形成行业的重要壁 垒。
尤其对于标准铜箔产线,本身在向锂电铜箔切换的过程中需要对后处理设备进行更换,存在 较大成本;同时,当前 PCB 行业在 5G 等的推动下快速增长,PCB 用标准铜箔需求旺盛, 相关厂商缺乏动力去做切换。
全球 6μm 铜箔产能集中于嘉元科技、诺德股份、灵宝华鑫三家,其余厂商产能规模较小。 由于 6μm 铜箔较高德尔工艺要求,当前行业内能实现批量化生产的厂商不超过 10 家,中国 大陆厂商超过半数。其中,诺德股份、嘉元科技、灵宝华鑫三家厂商目前拥有锂电铜箔产能 共约 11.3 万吨,用于 6μm 铜箔生产产能约 5.8 万吨;国内其他厂商如铜陵有色、东莞华威、 湖北中一、台湾长春等合计拥有约万吨 6μm 产能;韩国 KCFT、日进为 LG 化学、松下、三 星等重要供应商,当前以 7μm 以上铜箔生产为主,尽管总产能规模较大但用于 6μm 铜箔生 产的产能较少,预计在千吨级别。
三、2020 年供需
数据显示:2020-2021 年 6μm 锂电铜箔需求预计分别在 7.2 万吨、11.3 万吨,其中动力用需求占比分别为 69%、77%。
2020-2021 年 6μm 锂电铜箔产能预计分别在 6.5 万吨、11.5 万吨。考虑产品良率,有效产能会更低一些。
今明两年行业供需缺口预计分别为-0.7 万吨、+0.2 万吨。在需求更为旺盛的下半年, 可能出现阶段性缺口。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