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行业在中国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随着80、90 后逐渐进入消费主流群体,消费品的品类、口味都正进行着升级和改变。年轻的消费者在商务宴会上养成了喝葡萄酒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带入到社交生活中,过去几年,中国红酒消费者也逐渐从把红酒当成礼品赠送转变为更多的自身消费。红酒除了有利于节庆、商务场合烘托氛围之外,也有其他酒类所没有的健康功效。
2018年9月我国葡萄酒产量为5.8万千升,同比下降10.8%,较上月增加0.9万千升。葡萄种植面积逐步趋于稳定,优质红酒产量缓慢上升,红酒消费量稳步持续增长。红酒是国际酒类市场中仅次于啤酒的第二大流行饮料酒,但是中国红酒市场的人均消费量权是当前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的5%。
国内红酒消费需求走旺,带动进口量大幅增加。随着国内消费者收入增加和绿色健康消费意识的增强,在各类酒品中葡萄酒的消费量日益增加,推动国内葡萄酒终端消费市场不断扩容。未来几年,我国葡萄酒需求将持续升温,预计消费量将增加60%以上。
红酒产业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国内进口酒市场呈现品种繁多、品牌杂乱且无法识别、水货假货混入、价格混乱的局面。由于进口葡萄酒多为代理商运作,品牌建设投入较为谨慎,目前除个别世界知名品牌外(如拉菲、干露、奔富等),大多进口酒并未在中国建立品牌信任度,进口酒市场呈现混战格局。由于进口价格低廉,国内企业还存在着进口散装葡萄酒,再对原酒进行勾兑贴牌的乱象,有的企业甚至直接成为国外散装酒的灌装车间。
进口葡萄酒市场高度碎片化,上游碎,客户碎,渠道碎。一方面是全球所有的上游生产商都在密切关注中国市场,可选择合作的企业非常多;另一方面,葡萄酒进口商也高度碎片化,很多上游企业对中国进口商采取零门槛策略,导致进口商参差不齐,且进口葡萄酒在很多市场上找不到有渠道掌控力的大客户。渠道方面,目前进口葡萄酒只在点状终端具备表现力,无法形成完善的渠道网络。高度碎片化导致的结果是即使是最畅销的单品,在中国也有行货价、水货价、假货价,甚至还有平行进口价。每种产品和价格背后,都有自己的经销商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消费者群体,这些本来可以一统市场的畅销产品,也变得支离破碎。
前景分析预测
与白酒重度消费者(每天至少饮用一次)正呈现高龄化的趋势相反,在我国的葡萄酒消费者中,18-35周岁的消费者占比达82.9%,充分反映了葡萄酒的主要受众群体集中在年轻一代,葡萄酒消费低龄化态势明显。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10-19岁、20-29岁、30-39岁的人口数量分别达到1.5亿人、2.3亿人、2.0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1.3%、17%、14.9%,未来3-5年,80后、90后一代将成为社会的主流,我们认为这一代人对葡萄酒的喜爱程度有可能远远超过白酒,葡萄酒消费潜在人群有望突破5.8亿人,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红酒作为作为西方文明的标志,红酒在人类历史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具有舒缓疲劳、减轻病痛、消毒杀菌、美容养颜等功效。红酒行业在中国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