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能力决定云厂商未来 云生态竞争成必然趋势
在云环境下,客户需要的任何组件都可以随时添加,在大幅降低实施部署的时间成本的同时,应用集成优化的复杂度则变得越来越高,云的逻辑已经和传统的IT产业链的逻辑大不相同。云计算厂商要想吸引传统行业上云,除了成本、服务、品牌等方面的比拼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帮助企业完成上云前的规划、设计,上云的实施及上云后的验证和维护,这考验的是云计算厂商的资源整合能力。
云计算厂商在协调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时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越界。为了打消合作伙伴的疑虑,阿里云副总裁金戈在杭州云栖大会上表示:“我们自己不会把我们的主力放在服务市场,我们仅仅会做我们所标注的标杆,我们把大部分的领域分给合作伙伴。”
此外,阿里云还推出了“云合100”伙伴计划,希望支撑100+家核心伙伴在阿里云上实现营收超过1亿元,并从“云合100”伙伴中孵化出30+家可上市企业。
云生态的必要性
日常谈及的云计算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三层: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对于类似于阿里云、腾讯云这样的云计算厂商来说,不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包揽三个层面的东西,日常聚焦的更多是IaaS和通用PaaS层的一部分,其他至于SaaS、实施、运维服务等主要由生态伙伴来完成。
以SaaS为例,在中国大约有28个一类的行业,有一百多个分解的子行业,每个子行业里面都有几十种不同的业务场景。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商业形态的发展,这些场景还在不断增加。对于阿里云、腾讯云这些云服务厂商而言,很难深入到每个场景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而这些却是那些垂直性的SaaS厂商所擅长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走合作伙伴的道路,必须走生态的道路,这是整个‘3311’战略的来源。阿里云众多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如服务零售、制造、汽车、金融、政府、交通等,都是和生态伙伴联手打造的。”金戈说。
而所谓的“3311”战略是指三个坚定:坚定地投入产品技术,坚定地走生态道路,坚定地捍卫客户数据;三个生态:销售生态、技术生态、服务生态;一个承诺:承诺产品支持100%地被合作伙伴集成;一个目标:把业务100%地开放给合作伙伴。
在阿里云搭建云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对于中小SaaS厂商来说,入驻阿里云的平台以后,它们不需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去推广市场,因为阿里云本身就有许多的客户。阿里云也可以通过这些SaaS服务厂商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比如说服务器、数据库等,阿里云生态体系本身也是脱胎于原来的分销体系。
在解释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时,金戈表示:“阿里云是公共基础设施,我们要服务客户,需要更多的场景,场景从合作伙伴这里来。而阿里云积累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及阿里巴巴的数据基因,能够给我们合作伙伴新的场景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互相促进。”
构建生态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实不仅仅是阿里云,其他云服务厂商和生态伙伴的关系大都如此,不过合作方式却有差别。腾讯云副总裁谢岳峰此前在介绍腾讯云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时,将合作伙伴分为五类:销售类、服务类、项目类、联合解决方案类和OEM(外包)类。其中,服务类和项目类合作,是以集成商和服务商为主;而联合解决方案类和OEM类,则是以ISV(独立软件开发商)为主。
当然也有更高级别的合作方式,那就是投资。比如腾讯先后投资了金证股份、长亮科技、东华软件和常山北明。阿里也在原来的恒生电子、石基零售的基础上进一步投资了卫宁健康和润和软件。在移动OA领域,阿里也有自己的王牌——钉钉。
不过也有另类的,无条件提供资源、投资对接服务并给予技术支持,那就是微软Azure。2010年,微软在全球范围内启动BizSpark计划,通过向加速器筛选的创业企业免费提供Azure云服务、软件和其他支持,打造创业生态。通过寻找各细分行业的“独角兽”,不仅能带动微软云的用量消耗,反过来这些技术创新企业还可以反哺微软的技术产品更新,进一步提高微软云的市场竞争力。微软加速器·北京在启动之初,就以构建微软云生态为目标,搭建云生态系统。
可以看到,无论是国际上的AWS、Azure、Googlecloud,还是国内市场上的阿里云、腾讯云等,都在施展浑身解数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构建围绕自身的云生态体系,这是IaaS厂商未来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因为只有具备强大的线下能力,才能顺利、高效地帮助传统企业搬到云上来并进行后期的维护工作。国内分析机构易观在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云生态的竞争是未来云服务商的必然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