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氢行业市场规模、政策、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方向分析
高纯氢是利用现代提纯技术能达到的极高纯度的气体,其纯度标准通常设定为99.999%或更高。高纯氢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非常小,且难溶于水。随着环保和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高纯氢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行业应用领域分析
高纯氢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子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加工、浮法玻璃、化工合成、航空航天工业、氢能源汽车等领域。
近几年,我国高纯氢下游应用领域消费结构整体较为稳定。2023 年,我国高纯氢应用领域中,电子和半导体行业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精细化工和医药中间体行业;排名第三的是冶炼行业。
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中国高纯氢的产量虽然相对较小,但正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增长。2019-2023年中国高纯氢产量呈持续增长趋势,2023年中国高纯氢产量为28.67万吨,同比增长4.26%。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中国高纯氢的产量有望持续增长。
我国高纯氢产能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华东及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高纯氢产能位居第一,占比达37.3%,华北地区高纯氢产能占比26.3%。
行业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环保和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高纯氢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高纯氢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作为燃料电池的原料,符合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
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使得高纯氢的生产更加高效和经济。
下游应用领域的扩展:高纯氢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其市场需求。电子和半导体行业是高纯氢的主要消费领域,用于生产电真空材料和集成电路等。此外,精细化工和医药中间体行业、冶炼行业等也是重要的消费领域。
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纯氢行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行业产业链分析
上游:化石燃料(煤、天然气)、工业副产(焦炉煤气)、电解水制氢。
中游:提纯技术(PSA、低温分离)、储运(高压气态、液态)。
下游:电子、化工、冶金、交通等领域应用。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高纯氢行业的政策环境总体上呈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如: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明确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包括到2025年建立起成熟的政策环境,显著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到2030年,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可再生能源制氢得到广泛应用;到2035年,形成高度成熟的氢能应用生态系统。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中提出,强化清洁能源利用,加快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供给,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超前布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研究制定,促进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
行业竞争格局
全球范围内,高纯氢市场的主要生产商包括Linde Group、Air Liquide、Air Products、Taiyo NipponSanso、MesserGroup等。在中国市场,中国石油等大型能源企业在高纯氢生产方面也具有较强实力。未来,高纯氢生产技术将不断进步,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产品质量将进一步提升。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纯氢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的挑战。
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高纯氢行业的重点企业包括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隆基氢能、宝武集团、东方电气、国家电投、潍柴动力、亿华通和阳光电源等。这些企业在制氢、储运、燃料电池等环节具有全球竞争力,并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布局方面表现出色。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绿氢占比提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突破,成本下降推动绿氢商业化。
区域产能优化:华南、西南地区加速布局电解水制氢项目,缓解供需矛盾。
政策加码:氢能纳入碳交易体系,补贴政策向绿氢倾斜。
行业发展方向分析
技术路径:发展高效低耗电解水设备,推动质子交换膜(PEM)技术国产化。
产业协同:整合风光电资源与氢能项目,形成“制-储-运-用”闭环。
应用拓展:探索氢冶金、氢能重卡等新兴场景,扩大市场需求。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