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行业现状、市场规模、重点企业、痛点及趋势分析
杂粮行业指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五大主粮以外的粮豆作物为原料,进行种植、加工及销售的产业链体系。主要包括玉米、燕麦、小米、高粱、黑米、豆类等,按加工层次可分为初级加工(脱壳、去糠)、深加工(磨粉、制粒)和精深加工(营养强化、活性成分提取)。
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五谷杂粮产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行业发展,如:2024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指出: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发展全谷物产业,能够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促进营养均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和全面营养健康水平,为五谷杂粮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营养均衡和健康饮食的追求愈发强烈,五谷杂粮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杂粮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现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随着科学饮食知识的普及和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精米白面”导致的潜在健康问题不断显现,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功能性营养素的杂粮及其制品越来越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国内杂粮市场展现出了显著的发展势头,年销售额持续增长,且增速较快,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一线城市,也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蔓延。
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预计达1058亿元,2023年为922.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0%。其中,玉米消费市场:2024年预计238.2亿元;豆类消费市场:2024年预计116.4亿元;其他杂粮(如薯类):2024年预计356.82亿元。
市场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健康意识提升:科学饮食知识普及,消费者关注慢性病预防,推动杂粮需求增长。
政策支持:政府通过补贴、行业标准制定和技术扶持推动产业升级。
渠道拓展:线上销售占比提升,电商与社区团购拓宽市场覆盖。
产品创新:企业推出即食杂粮、混搭杂粮包等便捷化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
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杂粮行业的重点企业包括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东北大有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和粮农业有限公司、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和方家铺子(莆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在杂粮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杂粮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产品种类丰富,市场覆盖广泛。
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产品涵盖水稻、杂粮等。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以粗粮及其精加工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著名大米品牌,国家绿色食品,山西省著名商标。
黑龙江东北大有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内知名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
黑龙江省和粮农业有限公司:专注于杂粮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耕地面积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方家铺子(莆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原生态健康养生食材的加工销售。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杂粮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众多杂粮加工企业,但规模普遍较小。这些企业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化竞争。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应用,杂粮行业将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推动行业整合和优化升级。
行业痛点分析
标准化程度低:原料品质参差不齐,加工工艺缺乏统一标准。
技术瓶颈:深加工技术普及不足,附加值提升受限。
消费认知局限:部分消费者仍将杂粮视为低端主食,高端产品推广难度大。
发展趋势与方向分析
产品创新:开发功能性杂粮(如控糖、高蛋白)及即食化产品。
数字化与智能化:物联网技术优化种植管理,AI赋能生产流程。
品牌化与高端化:通过品牌营销提升溢价能力,抢占中高端市场。
绿色可持续:推广有机种植和低碳加工技术,响应环保政策。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