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有利因素、重点企业及趋势方向分析
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气化、液化、干馏等化学加工技术,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及化学品(如合成气、甲醇、烯烃等)的产业。按发展阶段分为传统煤化工(焦炭、合成氨、电石等)和现代煤化工(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现代煤化工主要产品产量来看,2022年我国煤制油产量较2021年同期增长7.84%至732.8万吨;煤制烯烃产量较2021年同期增长5%至1191.7万吨;煤制乙二醇产量较2021年同期增长25.65%至405.6万吨;煤制气产量较2021年同期增长18.48%至61.61亿立方米。2023年行业营收规模约5.4万亿元,虽较2022年略有回落,但仍保持高位企稳。其中,传统煤化工(焦炭、合成氨等)占比约60%,现代煤化工(煤制烯烃、煤制油等)占比持续提升至40%。2023年全国煤化工行业煤炭转化能力达3亿吨标准煤/年,实际转化量约2.5亿吨标准煤,替代油气当量1.3亿吨。其主要产品产能:煤制油931万吨/年、煤制气61.25亿立方米/年、煤制烯烃1672万吨/年。未来,我国煤化工产业将朝着操作简单化、装置大型化、运行高效化方向发展。
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分析
利好政策频出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煤化工政策,推动煤化工行业发展。例如,《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政策。
国内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快速增加,煤化工产品的消费需求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为煤化工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了煤化工产能的扩张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同时也为煤化工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此外,现代煤化工技术的逐步成熟和示范项目的投产,也为煤化工产业的规模化、商业化运营创造了客观条件。
原材料资源丰富
煤炭是煤化工行业的主要原料,也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煤炭资源的丰富,为煤化工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了煤化工行业的稳定运行。
行业产业链分析
煤化工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煤炭。从产量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2.9%至46.6亿吨。从价格来看,2023年动力煤长协议平均价同比减少8.17元/吨至713.83元/吨。煤炭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煤化工行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对煤化工产品的利润产生影响。产业链中游为煤化工产品的生产。产业链下游为煤化工产品的应用,主要应用领域有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房地产业、房屋建筑业、农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
重点企业分析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2年,经营业务包括煤炭、煤化工、金融业务、煤矿装备等,产品主要包括炼焦煤、动力煤、尿素、聚烯烃等。近年来,企业始终坚持规模化和精细化生产,不仅建设了晋蒙陕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还成功建成图克年产100万吨合成氨175万吨尿素和榆林60万吨/年煤制烯烃等项目,有效提升了企业煤基多联产水平和产品附加值。2023年上半年,企业煤
化工业务营收较2022年同期下降9.5%至112.25亿元,主要原因在于煤化工产品价格同比有所下跌,叠加销量较2022年同期有所增加,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企业煤化工业务营收下滑。
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7年,主要经营煤炭和煤化工业务,企业不仅是中国和澳大利亚主要煤炭生产商、销售商以及贸易商,同时也是国内动力煤龙头企业,拥有煤液化、煤气化等多条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2023年前三季度,企业煤化工业务营收较2022年同期小幅增长0.38%至197.03亿元;煤化工毛利率较2022年同期小幅减少0.55个百分点至19.49%,主要是前三季度
企业主要煤化工产品价格较2022年同期下降9.1%至3342元/吨,单位成本较2022年同期下降8.5%至2691元/吨,但成本下降幅度不及价格,导致企业煤化工业务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分析
绿色低碳化:推广CCUS技术、耦合可再生能源(如风光制氢),降低碳排放。
高端化升级:发展煤基碳纤维、高端聚烯烃等高附加值产品。
产业链整合:推进煤-化-电-热多联产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国际化布局:输出煤化工技术至“一带一路”资源国,拓展海外市场。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