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驱动因素、政策环境、痛点分析
中药材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防治的原生药材,涵盖植物、动物及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类占比超90%。其需经过净制处理并符合《中国药典》等质量标准,方具备药品属性;未经处理的原料仅作为农副产品流通。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中药材市场规模约为916亿元,同比增长3.51%。整个中医药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近4500亿元增至2023年的4800余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0亿元。中药材的产量和消费量也在稳步增长,2023年中药材产量为539.8万吨,同比增长3.62%;消费量为545.7万吨,同比增长4.47%。预计2025年中药材市场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
其中细分领域之一中药饮片市场增长显著,2024年规模达2764亿元,2025年或突破3000亿元。
行业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此外,政策还支持中药新药研发、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及中药大品种技术改造,鼓励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市场需求
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意识提升,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继续增加。特别是在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养老等领域,中医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年轻群体对养生保健、亚健康管理的需求快速增长,促使企业开发即食化、便携化产品,如中药茶饮、膏方零食等,推动中医药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场景延伸。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被定位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政策支持中药新药研发、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及中药大品种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智能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国际化发展
中药企业通过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为中草药种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到,中药材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供应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中药注册管理不断优化,中药新药创制活力增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有序发展,中医药与相关业态持续融合发展。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十四五"时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组派中医援外医疗队,鼓励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方式探索建设中外友好中医医院。
《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中提出,将核心道地产区优质药材与非道地产区药材拉开价格,这将使得道地区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非道地区域竞争劣势将逐步显现,有利于控制非道地区域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保证我国中药材市场健康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行业产业链分析
上游:上游主要包括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涉及种子、种苗的培育,以及适宜中药材生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管理。
中游:中游环节则包括中药材的采集、初加工、质量检验和包装,确保药材的品质和安全。
下游:下游环节则聚焦于中药材的流通、销售和应用,包括中药材的批发、零售以及在制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深加工和利用。
行业现存痛点分析
市场监管不足与行业标准不统一
中药市场存在着监管不足、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市场上中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中药的声誉和消费者的信任度。
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与创新能力不足
中药行业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导致中药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创新能力不足。
国际化进程缓慢与品牌认知度低
中药行业的国际化进程缓慢,品牌认知度低,导致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难以与西药竞争。
行业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分析
规范化种植:推广GAP基地,提升道地药材品质。
价值链重构:通过认证体系实现优质优价,打破“劣币驱逐良币”困境。
全产业链整合: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
国际化拓展:依托“一带一路”推动中药材出口标准化。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