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开展地下空间专项规划 优化利用城市空间资源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多层次的立体开发格局逐渐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趋势。目前,苏州正在开展地下空间的专项规划,打造一个依托轨道站点开发、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地下城”。
专项规划
此次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目标主要是积极引导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综合化、可持续开发。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以轨道沿线各站点为建设重点,形成地下交通设施为基础,地下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为补充的地下空间主骨架。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建设高水平的城市地下支撑体系,结合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构建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地下空间三维体系。根据总体规划,苏州将以老城为中心,十字方向拓展,依托轨道站点开发地下空间“一轴、两带、三中心、多节点”的地下空间结构。方案目前正在完善和征求意见中。
“一轴”指南北方向轴,是串联北部相城漕湖开发区至南部吴江盛泽地区的南北方向上的重要节点的地下空间发展轴;“两带”是指北侧科技城—国际物流园、太湖度假区—独墅湖月亮湾;三中心包括湖西CBD地区、太湖新城地区和高铁新城地区;多节点是指地下空间重点地区节点。
走出轨交1号线星海广场站的闸口,不用出站就进入了一个大型的生活广场。在这里,人们可以“一站式”解决衣食住行等各类生活需求。作为大型地下综合体,星海广场体现了依托轨道交通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策略。而像这样的规划理念,也将成为今后苏州地下空间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除了地下综合体,停车场、地下交通体系、综合管廊,都是目前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形式。在吴中太湖新城,国内首个绿色三星级标准的地下空间已经进入装修施工阶段,建成后将成为苏州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地下空间。除了商业开发,它在规划之初就预留了充足的综合管廊通道。
作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苏州目前已在桑田岛、城北路、澄阳路、太湖新城建成了五个综合管廊项目。到2020年,将建成综合管廊110公里。
此次地下空间专项规划,苏州将以老城为中心,十字方向拓展,依托轨道站点开发“一轴、两带、三中心、多节点”的地下空间结构。目标到2020年,形成以轨道沿线各站点为建设重点,地下交通设施为基础,地下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为补充的地下空间主骨架。
主要进行4种开发利用
苏州地下空间发展起步较晚,最初只有作为人防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1995年后陆续开始 有非人防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后来逐渐向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地区拓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苏州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停车场,多为独立开发,功能较为单一。一般大型的商业体、写字楼、酒店、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商品房等都建了地下停车场,满足自身或者顾客的停车需求,也有像观前小公园的地下停车场,可以对外营业。
第二种是结合轨道交通1-4号线的规划而建设的规模大、功能全、水平高的地下空间。比如说,工业园区星海生活广场,作为苏州第一个集餐饮、商业、社会停车场及市政配套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大型地下综合体,展示了苏州依托轨道交通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策略。
第三种是利用地下交通系统,在交通量集中地区实现人车分流,以地下输送的高效率来形成对地面交通的支持,减轻地面道路的交通压力。如北环快速路苏州火车站段的地下化,就有效地解决了火车站地区交通与苏州古城保护的问题。正在施工的星湖街隧道,即将开工的东汇公园南下穿护城河隧道工程、盘胥路下穿新市路节点工程等,都是通过隧道或者下穿方式来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
第四种是地下综合管廊。自2015年4月起,苏州成为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截至目前,被纳入试点建设范围的桑田岛、城北路、澄阳路、太湖新城启动区和太湖新城二期(试点部分)综合管廊五个项目已全部完成管廊建设,廊体建设总里程约36公里,各种管线也已进入入廊运营阶段,已有给水、燃气、污水、电力、通信、广电、热力等约140多公里管线在综合管廊内“安家落户”。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