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庐江县通过政策配套、产业引导、体制创新等,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特色种养产业
金秋即将到来,在合肥市庐江县的大地上,处处瓜果飘香,丰收在望。
穿行在石头镇笏山村的农田间,仿佛身处在一片“绿海”,令人心旷神怡。放眼望去,接连成片的是一种绿色藤蔓类植物,爬满了一人多高的棚架,景象十分壮观。进入棚架下细看,成千上万只巴掌大小、圆滚滚的果实挂满枝头,大部分通体碧绿,有的已有些泛黄,看来距离“瓜熟蒂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这就是村里这几年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项目——瓜蒌。最初栽种200亩,现在已经扩大到1500亩了。再有一个多月,果子就可以采摘了。 ”看着长势喜人的瓜蒌,镇党委书记朱长武介绍,笏山村的农田大多属于岗坡地,蓄水、灌溉难度较大,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差,近年来农户纷纷外出务工,村里的土地大多闲置或者抛荒。2014年,村“两委”及几位本地经济能人经过多番考察和研究,决定栽种经济价值较高、耐旱能力强的农作物瓜蒌。
“瓜蒌全身都是宝,瓜子可炒制食用,瓜皮、瓜根能入药,瓜瓤可酿酒。以瓜蒌5年生长期计算,每亩每年收益可比水稻、小麦等增收三四千块钱。 ”当地瓜蒌合作社负责人殷百信说。 “生瓜子不愁销路,一斤能卖18-25元。今年天气好,产量估计能达到60万斤以上。 ”
此时,在该县汤池镇凤桥社区的“美林美生态农业园”里,另一种已经成熟的果实——黄晶梨也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在园中忙着采摘、打包、装车。
“现在一天能销售万把斤,其中大约一半通过网上销售。 ”安徽美林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美林介绍说,今年夏天温度、雨水都比较适宜,眼下黄晶梨迎来了“大丰收”,今年预计总产量能达到120万-130万斤。
“皮薄、汁多、味甜。 ”这种表皮金黄、果肉晶亮的“黄晶梨”,口感松脆,味道甜美,深受市场欢迎。谈及当初为何栽种梨树,凤桥社区党委书记李帮兵介绍,这里的土地也属高岗地,灌溉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弱,传统农作物“旱涝不保收”。而这种从山东农业大学引进的“黄晶梨”品种正适宜当地地形气候,以及偏沙质的土壤。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农业生态园里的黄晶梨已有360亩,年产值500万元以上。
瓜蒌子、黄晶梨、名优茶、中药材、稻田虾……近年来,庐江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特色种养产业,一大批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纷纷形成。
创新发力,建成148个产业扶贫基地
“一开始村里说要种中药材,我们都不看好。现在大家赚了钱,都心服口服了! ”在罗河镇高桥村,当地贫困户刘翠英大姐喜出望外地说。她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流转村民们的土地,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了扶贫产业园,带动当地贫困户一起参与中药材种植。然而习惯于种粮种菜的村民们,起先并不相信种药能赚钱,但现在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刘大姐说,自己现在每个月在园里务工收入有2000多元,此外每年还有一定土地租金、分红等,“一亩地每年保底能拿400块钱,以后还会更多。 ”刘大姐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罗河镇党委副书记朱国宏告诉记者,高桥村是庐江县24个省级贫困村之一,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贫困人口众多。 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7户701人,贫困发生率超过10%,全村约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国家贫困红线以下。2015年,高桥村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了集典型示范、技术服务、龙头带动为一体的中药材扶贫产业园。产业园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对全村中药材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同时,结合药企需求采取订单种植、订单加工、订单销售,依托电商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市场空间不断拓展。目前,产业园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600亩,中药材品种10多种,帮扶全村100多名贫困人员长期稳定脱贫。 “今年预计销售中药材160多吨,产值100万元以上。”园区负责人丁守金说。
“针对已脱贫户,为增强其自我造血能力,防止返贫,县里分了A、B、C三档进行差异化帮扶,进行‘靶向’施策。 ”庐江县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今年3月,该县创新实施已脱贫户分类管理,将所有已脱贫户分为脱贫后发展能力不足户(A类)、脱贫后发展能力一般户(B类)、脱贫后发展能力较强户(C类)三类。根据分类结果,在产业、就业、小额信贷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帮扶。针对产业扶贫,今年该县出台了《特色种养业扶贫奖补办法》,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000万元,对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村、贫困户及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其中,对自主从事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户,达到一定产业发展及经营收入标准的,未脱贫户和已脱贫A类户每户奖补3000元,已脱贫B类和C类户每户奖补2000元。
通过完善政策配套、创新扶贫模式,加强服务引导,目前庐江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今年7月底,全县已建成产业扶贫基地148个,其中24个贫困村建设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41个。全县特色种养业产业达标户12105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比例达76.8%。
产业转型,更多旅游资源期待走出“深闺”
特色种养业不但“唤醒”了“沉睡”的农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起了群众的口袋,而且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逐步带动农村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广大农村美景如画、游客纷至沓来。
鲜果采摘、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美食餐饮、民俗民宿……在美林美生态农业园,一系列 “农家乐”体验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沉醉。凤桥社区党委书记李帮兵介绍,这几年,园区按照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以及五大特色旅游功能区,每年还举办采摘节,组织农事体验活动等,目前生态园已成为城里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下一步我们还将全面深入挖掘社区内的旅游、文化资源,将其串珠成链,打造更具本地特色、更具民俗风味的乡村美景。 ”李帮兵说。
更多旅游资源期待走出“深闺”。“等到春天,这里全是漫山遍野的芍药花,别提多漂亮了! ”走在罗河镇高桥村中药材扶贫产业园的小路上,负责人丁守金指着满地的芍药告诉记者。 “这些芍药既能入药,又能观赏。你看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很美,如果能将部分药材同时作为观赏花卉,将这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肯定能给村里带来更多收入。 ”丁守金充满希望地说。然而由于项目前期投入大,一时难有资金、精力投入旅游项目开发,这个心愿暂时还没有实现。
采访中不少农业大户表示,许多种养业项目基础设施投入大,加上部分农产品产出周期长,常需要很长时间才可回本。持续加强产业引导、政策扶持、资金补贴,将有力地增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心,呵护产业由小变大。而对于生产出的农产品而言,难卖出去、卖不上价依然是普遍问题。为更好地让农产品“走出去”,必须进一步做大产品品牌,做深、做长产品链,千方百计扩大销路,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知名度。
“到2020年,全县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将实现‘510’目标,即建成10万亩稻虾(渔)综合种养基地、10万亩绿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10万亩名优茶生产基地、10万亩特色经果林生产基地、10万亩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 ”庐江县农委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该县将根据“510”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进一步加大特色种养项目资金投入,努力构建稳固的扶贫机制,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服务,持续优化产业机构,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