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中国文化旅游已进入以资本、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文旅2.0版本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持续增强,尤其是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迅速崛起。当前,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省市明确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国家密集出台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对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及措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所释放的红利成为助推文化产业与休闲度假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一中国的文化旅游已进入以资本、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文旅2.0版本
2017年10月21日,《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发布。
报告对旅游演艺、主题公园、主题酒店、文旅小镇、博物馆旅游、文化节庆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
如果说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开发是文旅产业的1.0版本,那么现阶段的文化旅游则是以资本、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文旅2.0版本。
“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文旅2.0的显著特征,创新能力而非资源禀赋成为评判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尺度。
报告研究显示,新时期的文化旅游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文旅发展动能增强。
文旅产业在资本、内容和科技方面均有较大突破。资本运作得到重视,基金设立、新三板挂牌、兼并收购等屡有突破,不断为文旅产业注入动力。
主题公园迎来热潮。
从布局来看,大型主题公园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集聚特征更加突出,而且已经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从商业模式来看,主题公园衍生产品开发滞后,“地产反哺”模式面临严峻的考验,轻资产模式成为盈利增长点,收益渠道日益多元化;从类型来看,特种类型主题公园品牌已初步形成,水上乐园投资现已趋于饱和,主题公园种类也更加多元化。
文旅小镇受到追捧。
文旅小镇是新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随着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公布,以文旅为特色的小镇在2016年迎来一个爆发增长期。华侨城集团积极调整战略,正式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模式,全面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文旅小镇之所以能够引起产业界的积极参与,就在于其潜在的资源价值得到了重新发现。
旅游演艺砥砺前行。
随着10多年的大发展,旅游演艺已日渐成熟并开始进入调整期。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旅游演出共计5.2万场,票房收入34亿元。同时,新一批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开始落地,一些知名旅游演艺企业逐渐形成了涵盖住宿、旅行、旅游演出、旅游购物等业务的纵向产业链。
主题度假酒店兴起。
主题度假酒店作为文旅产业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主题公园的标准配置,有效提高了主题公园的综合效益。同时,由于当前旅游业从观光不断转向休闲度假,各种类型的主题酒店或精品民宿开始成为文旅小镇的重要载体。
此外,《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文旅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将持续得到优化,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以及中医药旅游、研学旅游、文博文创等新兴融合业态成为释放潜在动能的主要载体,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战略型支柱产业的地位将不断加强。
二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2017年5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
到2020年,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促进休闲娱乐消费的作用更加明显,培育5-10个品牌效应突出的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
支持建设一批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小(城)镇、旅游度假区,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
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
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
推进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支持培育一批跨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支持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支持设计开发民族文化体验项目,促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
三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农业、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加快建设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会同有关部门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提供动力。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企业孵化器、文化众创空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等新兴领域。落实以奖代补、基金注入等重要政策,以推广文化领域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抓手,扶持引导社会投资进入文化领域。用好国家投资政策,将文化领域纳入投资政策工具支持范围。
加强文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
积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推进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设计、信息、旅游、农业、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文化含量和产业附加值,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支持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拓展文物利用。
发挥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城乡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育一批文物旅游品牌。大力开发文博创意产品,进一步拓展文物利用综合效益。
四深刻把握文化产业面临的新机遇新要求,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7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
加大工作力度、建立有效机制,推动已有政策落实落细,出台更多配套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开展文化消费提升行动。有序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制定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评估机制。
切实发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的引导促进作用,继续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制定发布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五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
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
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
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
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遵循景观延续性、文化完整性、市场品牌性和产业集聚性原则,依托线性的江、河、山等自然文化廊道和交通通道,串联重点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功能区。
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
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支持打造一批城市旅游休闲街(区)和环城市旅游休闲带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提出:
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提升观光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区,引导布局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及自驾车房车露营基地、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低空旅游示范区,支持打造一批城市旅游休闲街(区)和环城市旅游休闲带。
鼓励发展海岛旅游、体育旅游、邮轮旅游、研学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健康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
七围绕旅游、文化等领域,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提出:
围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不断释放潜在消费需求。
支持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布局合理的复合式文化场所。
促进健康医疗旅游,建设国家级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推动落实医疗旅游先行区支持政策。
八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的互融合作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指出: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发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作用。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环保、卫生及中医药等领域合作。
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机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博览会等活动,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