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洞察:未来三年中国汽车产业市场发展分析
从中国经济长期向上走势和汽车本质规律来看,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三年仍有着乐观的发展情景,需要所有企业更富勇气的创新行动来应对。尽管上半年销量增速有所下滑,但也无需对未来三年的车市过度担忧。
短期市场增速放缓,但中国汽车市场的庞大基础需求并没有破坏。
显然,对于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的战略性判断,要具备大空间、大时间的发展思维。尽管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阶段成为产业共识,中美贸易战不断发酵和8月份车市低迷又似乎加重了对车市的担忧。但是,站在全球汽车市场和未来长远周期来看,在可以预期的数十年内,中国汽车市场仍是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市场。
近日,全球领先的汽车行业信息咨询机构JATO通过收集57个国家市场的销量数据,公布了2018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报告。尽管全球经济正受到最大经济体之间贸易战不确定性的威胁,中国经济的不断扩张仍是推动汽车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达4403万辆,较去年同期的4249万辆增长3.6%。 而其中,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分别完成1405.8万辆和1406.6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2%和5.6%,销量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
而如果加上人口因素的考量,中国消费者庞大的基础性用车需求更是远大于欧美等汽车市场。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基础需求依然牢牢稳固。
智能化、电动化和后市场助力,中国汽车产业依然握有难以想象的机遇。
围绕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峰值的判断,在3000-4000万之间有着多个数字的预测。纵然不去纠结这些单纯的数字,甚至做出未来十年中国汽车市场数量不增长的极端悲观判断。但是在产业深度变革下,中国汽车市场依然持有难以想象的巨大发展空间。
在智能化、电动化、后市场三大领域,根据国内外多家机构的判断,基于市场需求和业务逻辑来看,每个产业都具备万亿以上的发展规模。智能汽车环节,依托在互联网、5G通讯、人工智能等里面储备的战略产业优势,智能汽车有望催动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最大引擎。在中国制造2025和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确立了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总体目标。
而新能源方面,中国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品牌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从市场增速、产业链成熟度、投资热度等指标衡量,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乘用车保有量及平均年限的迅速增长,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也备受关注。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以及汽车平均使用年限的延长,中国汽车后市场预计将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未来十年,有机构预测,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增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
中国品牌在经历成长阵痛,但并不改变战略升级的总体走向。
在过去的上半年,受销量的达成影响,业内对于中国品牌的担忧不断加重。销售淡季、车市微增长、SUV红利逐渐消失……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个8月无疑是难熬的,而对于中国品牌来说,这个8月似乎更加让人心寒。
据乘联会发布的8月全国乘用车销量数据,在前十车企销量排名方面,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分别位居前三席位,自主“黑马”吉利汽车稳居第四席位,北京现代再次回归,并位居第七位,这也使得前十车企排名中,自主车企仅余一席。
但如果抛开短期和表象的销量数据,更应该看到,在销量有所下滑的表象下,中国品牌的总体竞争力在不断提升。正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在天津泰达论坛上的发言,中国品牌的份额与价位依然呈现出双提升的趋势。以SUV为例,中国品牌的份额和价格都在提升。中国品牌在5-10万的销量构成由2010年的21.1%增长到2016年1-7月份的127.1%,而在10-15万的销量构成由2010年13.7%增长到103.4%。
此外,中国品牌在智能化、电动化以及后市场商业模式创新上,无论是动作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加速赶超跨国汽车。尤其是在智能化方面,中国企业的起点比起西方同行更高,资源禀赋更好,在近年互联网+的热潮下,自主品牌车企积极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自主品牌车型高端化,全球领先的中国科技企业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均深度参与其中。
因此,作为周期性特征非常明显的产业,汽车产业伴随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出现了一些新形势和新挑战。但与此同时,更应该着眼于中国经济长期向上走势和汽车本质规律,既需要理性审慎的态度,但更需要乐观和富有勇气的创新行动,以赢得中国汽车产业长远的未来。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