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新媒体行业前景
1.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告一段落,金融科技爆发式发展
2016年以后,人口红利殆尽,互联网各巨头竞争格局基本稳定,过去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提供核心动能的用户规模所带来的边际效应降低。在舆论和全球整体展业发展的趋势促进下,在中国政策导向的客观推动下,金融科技开启中国金融行业发展新篇章。目前金融科技仍依附于实际的金融业务,难以独立存在。对行业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风险。它给了中小互联网金融公司崛起的契机,但同样也加速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内部整合。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因此消失,然而取而代之的金融科技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延续互联网金融的传奇,整体行业趋势向好。
2、中国财经新媒体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移动端用户粘性快速提升,PC端用户活跃度略有下降
数据显示,2017年11月,移动财经资讯服务的月独立设备数达到1494.2万台,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达到20.5分钟,与2017年初相比,整体涨幅分别达到25.8%和28.5%;财经网站月度覆盖人数约为2.1亿,与2017年初相比,降幅达到8.7%,此外,11月人均单日有效浏览时间约为8.9分钟,与上半年的时长最高点保持一致。
财经资讯服务的移动化提升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潜在投资效率,从而吸引财经用户的注意力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经过多年积累,财经网站的流量已稳定于高位,但伴随着用户上网习惯的迁移,整体用户活跃度已开始下降。目前移动财经资讯服务用户量及单日使用时长尚不及财经网站,但其增长态势强劲,用户粘性持续提升。但另一方面,面对互相联动且快速变化的市场行情,在使用习惯和操作功能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仍有大量重度用户甚至职业投资玩家沉淀于PC端。
3、中国财经新媒体平台典型案例分析
2017年移动新闻资讯市场规模达233亿元,增速约44%
2017年,互联网新闻资讯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305亿元,其中,移动端新闻资讯企业收入规模约为233亿元,同比增长44.2%,在互联网新闻资讯市场规模中占比约76.5%。人口红利殆尽,未来移动端新闻资讯市场规模增势将放缓,在整体互联网新闻资讯市场中的占比将趋于高位稳定。整体来看,各新闻平台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的深度布局,为商业化提供了更多机会,未来移动端新闻资讯行业的收入来源将从主要的传统硬广向原生营销、内容付费等方向不断拓展,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预计2020年,行业规模将达百亿,内容付费业务占比近34%
纵览财经新媒体行业,2016年整体市场规模达到53.1亿元,广告及营销服务仍为主力,此外还有29.9%由包括数据服务、商业分析等在内的内容付费业务贡献。2017年,受到市场环境影响,交易数据类付费业务收入出现下滑,而起步不久的精选资讯、商业分析类付费业务收入快速提升,但由于后者规模基数较低,因而整体财经内容付费业务收入占比略有下降。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财经媒体广告收入增速已趋于平稳,多元化收入结构的探索成为行业发展必由之路。在需求侧和供应侧的双向驱动下,财经内容付费业务收入还将不断提升,并将引领整体行业规模的加速扩张。预计到2020年,财经新媒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00.6亿元,其中,内容付费占比约为34.2%。
纵览财经新媒体行业,2016年整体市场规模达到53.1亿元,广告及营销服务仍为主力,此外还有29.9%由包括数据服务、商业分析等在内的内容付费业务贡献。2017年,受到市场环境影响,交易数据类付费业务收入出现下滑,而起步不久的精选资讯、商业分析类付费业务收入快速提升,但由于后者规模基数较低,因而整体财经内容付费业务收入占比略有下降。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财经媒体广告收入增速已趋于平稳,多元化收入结构的探索成为行业发展必由之路。在需求侧和供应侧的双向驱动下,财经内容付费业务收入还将不断提升,并将引领整体行业规模的加速扩张。预计到2020年,财经新媒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00.6亿元,其中,内容付费占比约为34.2%。
财新内容付费模式分析
分层级开发内容付费产品,挖掘优质资讯长尾沉淀价值
基于其优质原创财经资讯内容,2017年11月6日起,财新网主要新闻内容开始实行收费或分时收费,用户可以通过购买“周刊通”、“财新通”、“数据通”及“英文通”等四类收费产品,阅读《财新周刊》、财新网、财新数据、财新国际的相应付费内容。财新通过分层级的内容付费模式,充分挖掘优质资讯的长尾沉淀价值,满足用户对深度内容的分阶段获取需求。除“四通”外,财新也陆续布局了书籍、在线课程、线下论坛等知识型付费业务,不断拓展C端内容新玩法。
4、中国财经新媒体行业发展趋势归纳
财新业务模式分析
聚焦中宏观财经洞察,输出以指数为核心的智库型营销服务
作为财经资讯全媒体集团之一,财新主要聚焦于中宏观的财经趋势洞察,持续输出优质、原创资讯内容,并依托于网站、期刊、视频、图书、会议等多层次的产品和平台,服务于以政商学界的高影响力人群为核心的用户群体。除了媒体业务以外,2015年以来,财新通过持续的行业数据积累与分析洞察,推出了“财新中国新经济指数”,以及围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健康医疗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六大行业子指数,并据此搭建了行业评级产品及相关数据库,从而完善了财新智库的核心知识体系。围绕其智库产品体系,财新能够为客户提供包含品牌营销、行业报告及分析咨询服务等在内的智库型营销服务,助力其品牌价值提升。
5、中国财经新媒体行业发展趋势归纳
原创财经品牌国际化发展
内容、技术和人才开放流动,财经资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中国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层次不断拓展,社会活力释放,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老牌海外财经媒体纷纷通过自建或合作形式推出中文财经网站及服务,持续完善中国区布局。而另一方面,历经国内外众多重大财经事件报道,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直播、短视频等风口下不断革新技术能力的国内原创财经媒体平台,内容生产能力逐步提升,在为中国用户提供高品质财经内容之余,开始通过组建国际化服务团队、推出英文网站/APP、与各国顶尖媒体集团建立合作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通过旗下的全球新闻采编网络,为国内用户带来全球化视野的财经资讯及市场数据报道。未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中国原创财经品牌国际化重要性凸显,发展进程也将不断加深,此外,在精品内容、高新技术和优质人才的开放流动下,国内财经新媒体产业结构还将进一步优化。
财经资讯行业环境转好
平台“持证上岗”,自媒体内容监管不断加强
对于财经新媒体平台而言,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和视听节目服务“双资质”驱动下,媒体新闻服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的界限将更为清晰,目前第一财经等媒体已获得了一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及互联网视听服务许可。而对于财经自媒体而言,部分自媒体出于博取眼球、刷量牟利等动机制造的大量信息噪音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和管控。未来,财经新媒体平台将在“双资质”许可范围内进行内容分发,并建立对自媒体内容的审核和监管机制。而在宏观调控及各类内容平台的自治下,财经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也将更加规范。未来整体财经资讯专业性将增强,资讯环境转好。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