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坚持走科技兴蚕之路
茧丝绸的近80%以上的生产在中国,如今蚕丝被的兴起,把中国的黄斑、双宫、下茧、汰头及削口茧大量消耗使用,是国人的消费开始转变、内需逐渐生成的标志。缠绵一辈子(蚕丝绵一被子),结婚赠老爱幼,中产以上家庭普及及大众面子消费都开始启动了。
多元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蚕丝产业各环节的物质与文化资源,拓展药食用途、饲料用途、新材料用途和文化生态用途等新功能,进一步加强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 利用,增强蚕桑产业的发展能力。
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坚持走科技兴蚕之路,与西南大学、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四川省蚕丝学校密切联系,采取聘请技术顾问、举办实验基地等方式,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的合作依托关系,及时把国际、国内栽桑养蚕新技术引进来,在黔江濯水镇和石会镇试点探索研学旅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
该区以院士工作站和濯水景区为依托,探索蚕桑观光产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著名蚕学专家、原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向仲怀建立的濯水蒲花河蚕桑产业院士工作站为依托,结合濯水旅游景区,建立了1000亩蚕桑观光示范区。在蚕桑观光示范区内栽植果桑100亩,每年5月初游客可到示范区品尝桑椹,每亩果桑可产桑椹1000斤,产茧100公斤,亩桑产值可达近10000元。
以科研教学基地为平台,探索桑园综合利用开发模式。黔江区以双河丝绸公司为主体,自2009年建成投用石会蚕桑教学基地以来,年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建成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技术队伍壮大到170余人,对蚕农的培训率达到100%。同时,该基地引进红黄绿彩色蚕试验养殖成功,探索桑菊套种、桑菜套种、桑下养鸡和桑枝蘑菇、桑枝燃料等桑园综合利用开发模式成功,并在全区推广,形成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使亩桑综合收入提高到近10000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其结果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转移,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后发展的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工业
化和城市化发展较快,产业逐步升级;原料指向性和劳动力主导型的蚕桑产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及西南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而西南部地区土地资源较丰富,劳动力较廉价;可以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