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联产行业在今后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热电厂是以热定电,以供热为主要目的发电厂。热电厂是同时生产供应热和电的工厂,既是可以对外供热的发电厂,也是可以发电上网的供热站,其核心技术就是“热电联产”。
热电厂发电的主要应用领域涵盖了工业生产、城市供热、电力系统支撑、制造业、商业建筑、医院和学校、农村能源供应等多个方面。
行业相关政策
为促进热电联产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
《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加快提升能耗能效标准。统筹推进节能标准体系优化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家电及工业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修订火电、炼化、煤化工、钢铁、焦炭、多晶硅等行业能耗限额标准,重点提升充电桩、锅炉、电机、变压器、泵、冷水机组、冷库
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标准,抓紧制定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光伏拉晶产品等能耗限额标准和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完善配套检测方法,推动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因地制宜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支持建筑领域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供热应用,开展火电、工业、核电等余热利用。
《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实施低碳化改造建设的煤电机组应满足预期剩余使用寿命长、综合经济性好等基本条件,新上煤电机组须为已纳入国家规划内建设项目。优先支持采用多种煤电低碳发电技术路线耦合的改造建设项目。
《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在落实气源等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鼓励采用工业余热、热电联产等方式及地热、光热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使用。
《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在保障好居民冬季取暖前提下推进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范围内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因地制宜推进耦合生物质燃烧技术改造,鼓励发展大容量燃煤锅炉掺绿氨燃烧。
发电量与装机容量
截至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92,224万千瓦,同比增长14.0%。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139,099万千瓦,同比增长4.2%;水电为42,237万千瓦,同比增长2.0%;核电为5,691万千瓦,同比增长2.4%;并网风电为44,144万千瓦,同比增长20.7%;并网太阳能发电为61,048万千瓦,同比增长55.5%。这些数据表明,火电仍然是主要的发电方式,但清洁能源的快速增长也显示出能源结构的逐步优化。
行业挑战与机遇
尽管热电联产行业在政策推动下有所发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火电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燃煤材料成本上升导致发电成本增加。此外,火电机组的工作效率较低,碳排放量较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来解决。同时,热电联产行业也面临着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大型供热集团,这为行业整合和优化提供了机遇。
未来发展方向
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热电企业将逐步转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具有零排放、环保、可持续等优点,政府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推动热电企业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2、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热电企业将逐步实现智能化。智能化可以提高发电机组的效率,降低电力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未来3-5年,热电企业将加大对智能化技术的投入,实现发电机组的智能化控制和监控。
3、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
国家政策对热电联产项目给予优先保障,相对于常规火电等发电业态,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发电业务均属于国家优先保障范畴,未来利润率将保持相对稳定。此外,气电联动、煤电联动、煤热联动等机制将保障成本变化对行业整体盈利的周期性波动。
4、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热电联产项目可以通过热电协同、多能互补的业务模式构建多元综合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周边工业用户提供清洁稳定的能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热电联产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热电联产不仅能够提供电力和热能,还能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热电联产融合发展,成为热电联产重要的发展趋势。热电联产行业在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