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度调研2023
一、2022年债券市场发展回顾
(一)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2022年,我国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受益于宏观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创新的推动等因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2年,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61.9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8.0%。
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53.1万亿元,同比增长9.2%;交易所市场发行债券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
从债券品种来看,同业存单和公司信用类债券是主要的发行品种,2022年,国债发行9.6万亿元,占比16%;地方政府债券发行7.4万亿元,占比12%;金融债券发行9.8万亿元,占比16%;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13.8万亿元,占比22%;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3345.4亿元,占比1%;同业存单发行20.5万亿元,占比33%。
从托管余额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12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44.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25.3万亿元,交易所市场托管余额19.5万亿元。商业银行柜台债券托管余额416.1亿元。
(二)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下行
2022年,债券市场收益率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波动下行的态势。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减轻,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维持债券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债券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的暴露、市场预期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债券市场收益率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从各券种来看,2022年,国债收益率总体呈现波动下行的态势,年末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65%,较2021年年末下降0.43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也呈现波动下行的态势,年末时10年期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为2.83%,较2021年年末下降0.41个百分点;金融债券收益率总体呈现波动下行的态势,年末时10年期金融债券收益率为3.02%,较2021年年末下降0.34个百分点;公司信用类债券收益率总体呈现波动上行的态势,年末时10年期AAA级公司债券收益率为3.51%,较2021年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10年期AA级公司债券收益率为4.28%,较2021年年末上升0.14个百分点。
(三)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有所缓解
2022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受疫情冲击、经济下行、行业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债务偿付能力下降,导致债券违约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的信用风险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受政策支持、市场化处置、风险预警等因素的作用,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债券违约率有所下降,债券违约处理效率有所提高,债券违约对市场的冲击有所减弱。
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数据,202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生债券违约事件69起,涉及本金金额为1178.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2%和16.4%;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违约率为0.09%,较2021年下降0.02个百分点。从债券违约处理情况来看,202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债券违约事件39起得到了处理,涉及本金金额为104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和28.5%;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违约处理率为56.5%,较2021年提高11.8个百分点。
(四)债券市场创新活跃,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
2022年,债券市场创新活跃,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债券市场功能不断完善。一方面,债券市场发行创新不断推进,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2022年,债券市场不断推出创新品种,包括低碳转型挂钩债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住房租赁债券、乡村振兴债券、绿色金融债券、疫情防控债券等,为支持国家重点战略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2022年,债券市场还进一步完善了发行机制,推出了注册制改革试点、网下询价发行、绿色通道等措施,提高了发行效率和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债券市场交易创新不断深化,满足了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2022年,债券市场不断丰富交易品种,包括可转债、可交换债、永续债、可赎回债、可延期债等,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和风险管理工具。2022年,债券市场还进一步完善了交易机制,推出了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债券跨市场转托管交易、债券跨境交易等措施,提高了交易便利性和市场互联互通水平。
(五)债券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2年,债券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一方面,债券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22年,债券市场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包括推进债券市场法治化建设、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优化债券市场监管框架、强化债券市场信用约束、提升债券市场透明度等方面,为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2022年,债券市场进一步放宽了外资准入限制,扩大了外资参与范围,提高了外资参与便利性,增加了外资参与激励。2022年,债券市场还积极参与了国际金融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加强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提高了债券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末,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持仓余额为3.8万亿元,同比增长28.4%,占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2.6%。
2022年,我国债券市场被纳入多个国际主流债券指数,包括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等,为境外机构投资我国债券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二、2023年债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展望2023年,债券市场将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既有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总体来看,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债券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2023年,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主要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恢复,财政政策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赤字和专项债券规模,为债券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发行需求;二是货币政策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债券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行环境;三是金融监管将继续加强,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合理控制杠杆,降低对非标资产的依赖,增加对债券市场的配置;四是市场改革将继续深化,完善债券市场的发行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发行效率和市场化程度,吸引更多的发行主体和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
从债券市场的结构来看,2023年,债券市场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债券市场的品种将更加丰富,创新品种将不断涌现,为支持国家重点战略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债券市场的主体将更加多元,金融机构和企业将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债券品种和期限,提高债券市场的发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债券市场的期限将更加合理,债券市场的期限结构将更加完善,债券市场的长端和短端将更加平衡,债券市场的利率曲线将更加平滑,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将更加充裕。
(二)债券市场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信用利差将有所扩大
2023年,债券市场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一是经济增长将逐步回升,通胀压力将有所上升,央行将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收紧流动性,为债券市场提供了上行的压力;
二是财政赤字和专项债券的规模将继续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将加快,为债券市场提供了较大的供给,为债券市场提供了下行的支撑;
三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将加剧,为债券市场提供了波动的动力;
四是市场预期的变化将影响债券市场的情绪,为债券市场提供了波动的方向。从各券种来看,2023年,国债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受到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的影响,国债收益率的上行空间将大于下行空间;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受到财政赤字和专项债券的支撑,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行空间将大于上行空间;金融债券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受到金融监管和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债券收益率的上行空间将大于下行空间;公司信用类债券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受到信用风险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公司信用类债券收益率的上行空间将大于下行空间。
从信用利差来看,2023年,信用利差将有所扩大,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一是信用风险将有所加剧,部分企业和行业将面临经营困难和债务压力,导致债券违约事件的增加,为信用利差提供了扩大的动力;
二是信用评级将有所分化,部分企业和行业将受益于经济恢复和政策支持,提高债务偿付能力和信用等级,为信用利差提供了缩小的动力;
三是信用债券的供需将有所失衡,部分企业和行业将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导致信用债券的供给减少,为信用利差提供了缩小的动力;
四是信用债券的投资者结构将有所变化,部分投资者将增加对信用债券的配置,提高对信用债券的需求,为信用利差提供了缩小的动力。
综合来看,信用利差的扩大动力将大于缩小动力,信用利差将呈现分化的态势,高评级和低评级的信用利差将有所扩大,中评级的信用利差将有所缩小。
(三)债券市场交易活跃,流动性充裕,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
2023年,债券市场的交易活跃,流动性充裕,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债券市场的功能不断完善。
一方面,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将更加丰富,交易机制将更加完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和风险管理工具。2023年,债券市场将不断推出创新的交易品种,包括气候债券、数字债券、可持续债券、熊猫债券等,为支持国家重点战略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资金支持。2023年,债券市场还将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推出债券期权、债券期货、债券互换等衍生品,提高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
另一方面,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将更加多元,交易方式将更加灵活,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易便利和交易互动。2023年,债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交易主体的范围,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机构和个人参与债券市场,提高债券市场的交易深度和广度。2023年,债券市场还将进一步完善交易方式,推出债券网上交易、债券柜台交易、债券跨境交易等方式,提高债券市场的交易效率和交易互联互通水平。
(四)债券市场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信用利差将有所扩大
2023年,债券市场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一是经济增长将逐步回升,通胀压力将有所上升,央行将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收紧流动性,为债券市场提供了上行的压力;
二是财政赤字和专项债券的规模将继续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将加快,为债券市场提供了较大的供给,为债券市场提供了下行的支撑;
三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将加剧,为债券市场提供了波动的动力;
四是市场预期的变化将影响债券市场的情绪,为债券市场提供了波动的方向。
从各券种来看,2023年,国债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受到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的影响,国债收益率的上行空间将大于下行空间;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受到财政赤字和专项债券的支撑,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行空间将大于上行空间;金融债券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受到金融监管和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债券收益率的上行空间将大于下行空间;公司信用类债券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受到信用风险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公司信用类债券收益率的上行空间将大于下行空间。
从信用利差来看,2023年,信用利差将有所扩大,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一是信用风险将有所加剧,部分企业和行业将面临经营困难和债务压力,导致债券违约事件的增加,为信用利差提供了扩大的动力;
二是信用评级将有所分化,部分企业和行业将受益于经济恢复和政策支持,提高债务偿付能力和信用等级,为信用利差提供了缩小的动力;
三是信用债券的供需将有所失衡,部分企业和行业将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导致信用债券的供给减少,为信用利差提供了缩小的动力;
四是信用债券的投资者结构将有所变化,部分投资者将增加对信用债券的配置,提高对信用债券的需求,为信用利差提供了缩小的动力。
综合来看,信用利差的扩大动力将大于缩小动力,信用利差将呈现分化的态势,高评级和低评级的信用利差将有所扩大,中评级的信用利差将有所缩小。
(五)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将有所缓解,但仍需防范和化解
2023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将有所缓解,但仍需防范和化解,债券市场的信用环境将有所改善。
一方面,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将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缓解:
一是经济恢复将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企业的违约概率;
二是政策支持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三是市场化处置将加快债券违约的处理,提高债券违约的处理效率和恢复率,减少债券违约的损失;
四是风险预警将提高债券市场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置债券市场的风险隐患,避免债券市场的风险扩散。
另一方面,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仍需防范和化解,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一是部分企业和行业仍面临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导致企业的经营困难和债务风险,增加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
二是部分企业和行业仍存在过度融资和过度杠杆的问题,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恶化,增加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
三是部分企业和行业仍存在信用评级和信用保障的缺失,导致债券市场的信用信息不透明和信用风险不可控,增加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
四是部分企业和行业仍存在信用风险的传染和集聚效应,导致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的累积和爆发,增加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
综合来看,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的缓解动力将大于加剧动力,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的总体水平将有所下降,但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的分化和差异化将更加明显,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将更加重要和紧迫。
(六)债券市场改革开放将继续深化,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2023年,债券市场改革开放将继续深化,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将显著提高。
一方面,债券市场改革将继续推进,市场体制机制将继续完善。2023年,债券市场将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包括完善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完善债券市场的交易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交易效率和流动性;完善债券市场的清算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清算效率和安全性;完善债券市场的信用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和信用保障水平;完善债券市场的监管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监管协调和监管效果等方面,为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开放将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将继续加强。2023年,债券市场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扩大外资参与范围,提高外资参与便利性,增加外资参与激励。2023年,债券市场还将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提高债券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预测,2023年,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持仓余额将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3.0%。2023年,我国债券市场将被纳入更多的国际主流债券指数,包括标普全球债券指数、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债券指数等,为境外机构投资我国债券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三、债券市场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根据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促进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展望:
(一)加强债券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持债券市场的稳定运行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稳定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增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债券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持债券市场的稳定运行,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平衡好稳增长、防通胀、去杠杆等多重目标,引导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保持在合理区间,避免出现过度波动和失序。
-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安排财政赤字和专项债券的规模和节奏,优化债券市场的供需平衡,提高债券市场的吸纳能力和配置效率。
-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债务行为,控制金融杠杆,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稳定债券市场的预期,增强债券市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深化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债券市场的发展水平
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因此,深化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债券市场的发展水平,是债券市场发展的重点和重要任务。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完善债券市场的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债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保障债券市场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提高债券市场的法治化水平。
- 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债券市场的发行、交易、清算、托管、登记、评级、信息披露等基础设施,提高债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 完善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建立健全债券市场的利率基准和利率衍生品,提高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
- 完善债券市场的信用机制,建立健全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和信用保障体系,提高债券市场的信用约束和信用传导功能。
- 完善债券市场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债券市场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协作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监管效果和监管效率。
(三)扩大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是债券市场发展的条件和手段。因此,扩大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是债券市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扩大外资参与范围,提高外资参与便利性,增加外资参与激励,吸引更多的境外机构和资金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 促进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推进债券市场的跨境交易和跨境清算,提高债券市场的跨境流动性和跨境可兑换性,增强我国债券市场的跨境吸引力和跨境影响力。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和流通,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和结算功能,增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四、债券市场发展的展望和总结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金融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我国债券市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展望2023年,债券市场将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引导下,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提高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防范和化解市场信用风险,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为此,本文从债券市场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观点如下:
- 债券市场的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活跃,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收益率波动下行,信用风险有所缓解,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债券市场的规模将继续扩大,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收益率将呈现波动上行的趋势,信用利差将有所扩大,改革开放将继续深化,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 债券市场的发展应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稳定运行,深化市场化改革,提高发展水平,扩大开放程度,提高国际化水平。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