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产业趋势 2023-10-31 06:15:27 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
光伏行业是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本文旨在分析2023年光伏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 全球光伏市场需求
- 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
- 光伏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
- 光伏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
- 光伏应用多元化与融合
## 全球光伏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从2011年的30.2GW增长至2022年的230GW,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27%。2022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100GW,光伏装机量大幅上升。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259GW,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1,359GW。
全球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 能源转型的全球共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压力,各国纷纷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更新》报告,2023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电力总产量的30%,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将贡献近90%。
- 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显现,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使得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价格优势。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报告,2020年全球平均太阳能光伏电力成本为0.039美元/千瓦时,比2019年下降了7%,比2010年下降了81%。
- 光伏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外,光伏应用也逐渐涵盖了农业、渔业、交通、建筑、工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光伏+”模式。例如,“光伏+农业”可以实现土地双重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光伏+渔业”可以实现水面双重利用,保护水资源;“光伏+交通”可以实现道路双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光伏+建筑”可以实现建筑双重利用,提高建筑美观;“光伏+工业”可以实现工业双重利用,降低工业能耗。
## 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和消费国,拥有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设备、辅材、系统集成到光伏应用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92.61GW,同比增长28.07%。预计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超过95GW,累计装机容量超过487.6GW。
中国光伏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 产能扩张与集中度提升。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中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在加大产能扩张,同时也在加快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的CR5分别为87.1%、66%、56.3%、61.4%,显示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 大尺寸硅片与高效电池的普及。为了降低非硅成本和提高转换效率,中国光伏产业链正在向大尺寸硅片和高效电池方向发展。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182mm和210mm的大尺寸硅片的市场份额由2021年的45%迅速增长至82.8%,预计2023年将达到90%以上。在电池技术方面,除了传统的P型PERC电池外,也出现了TOPCon、HJT、IBC等新型高效电池技术,预计2023年这些新型电池技术的市场份额将达到20%左右。
- 供需平衡与价格稳定。由于上游原料紧缺和下游需求旺盛,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然而,随着上游产能逐渐释放和下游市场逐步消化,预计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将逐步恢复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光伏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
光伏技术是光伏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光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使得光伏发电在更多领域具有竞争力。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光伏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的情况:
- 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硅基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最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占据了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硅基太阳能电池主要分为P型和N型两种类型,其中P型电池以PERC技术为主流,N型电池则有TOPCon、HJT、IBC等多种技术路径。随着P型电池转换效率逼近理论极限,N型电池技术逐渐受到关注。目前,N型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超过P型电池,达到了25%以上的水平。其中,TOPCon技术是由中国电科院提出的一种钝化接触技术,可以实现高效、低成本、高可靠性的N型电池制造。HJT技术是由日本夏普公司首先开发的一种异质结技术,可以实现高效、低温、薄膜的N型电池制造。IBC技术是由美国太阳能公司首先开发的一种背接触技术,可以实现高效、无损、紧凑的N型电池制造。这些N型电池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挑战,未来将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和合作。
- 非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非硅基太阳能电池是指除了硅以外的其他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主要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这些非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轻薄、柔性、透明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设备、智能窗户等领域。然而,这些非硅基太阳能电池目前还存在转换效率低、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优化。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为23.4%,由美国第一太阳公司开发的镉铟镓硒(CIGS)电池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为18.2%,由中国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开发的双受体有机太阳能电池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为25.6%,由韩国延世大学开发的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实现。
- 光伏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光伏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是指将光伏组件与逆变器、储能设备、智能控制器等其他设备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光伏发电系统,并通过优化设计和运行管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光伏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光伏组件与逆变器匹配技术。光伏组件与逆变器匹配技术是指根据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和逆变器的输入特性,选择合适的组件数量和连接方式,使得逆变器能够在最大功率点工作,提高系统的发电效率。目前,常用的匹配技术有串联匹配、并联匹配、混联匹配等。
- 光伏储能集成技术。光伏储能集成技术是指将储能设备与光伏系统相结合,实现光伏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平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目前,常用的储能设备有锂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 光伏智能控制技术。光伏智能控制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光伏系统的远程监测、故障诊断、性能预测、优化调度等功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目前,常用的智能控制技术有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机器学习(ML)技术、深度学习(DL)技术等。
## 光伏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
光伏政策是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引导,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的成熟,光伏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补贴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从单一形式向多元形式发展,从国家层面向地方层面下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光伏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情况:
- 光伏补贴政策。光伏补贴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光伏发电项目给予的一定程度的财政支持,以降低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提高光伏发电的竞争力。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实施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固定上网电价(FIT)、绿色证书(REC)、可再生能源组合标准(RPS)、税收优惠(TAX)等。然而,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光伏补贴政策也面临着财政压力和效率问题,因此,许多国家都在逐步退出或降低光伏补贴水平,推动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或市场竞争。例如,中国自2019年起开始实施竞价补贴机制,2022年起取消了所有地面电站的补贴;欧盟自2020年起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要求各成员国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32%,并鼓励采用招标、拍卖等市场化机制。
- 光伏分布式政策。光伏分布式政策是指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给予的一系列优惠和便利措施,以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普及和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在用户侧或配电网侧安装的小型或中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具有就近消纳、节省输配损耗、提高供需灵活性等优点。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出台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分布式政策,主要包括净计量(NEM)、自发自用余额上网(SUSG)、独立供电(OSG)、绿色金融(GF)等。例如,美国自1996年起开始实施净计量制度,鼓励用户将自用电量与上网电量进行抵消,并按照零售电价或时价进行结算;德国自2012年起开始实施自发自用余额上网制度,鼓励用户优先自用光伏发电,并按照固定电价或市场电价进行结算;印度自2015年起开始实施独立供电制度,鼓励用户在偏远地区或无电地区建设光伏微电网或独立光伏系统,提供可靠的电力服务;中国自2018年起开始实施绿色金融制度,鼓励金融机构为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担保、保险等支持。
- 光伏并网政策。光伏并网政策是指规范和促进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连接和交易的一系列规则和措施,以保障光伏发电的安全和稳定,并提高光伏发电的收益和效益。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并网政策,主要包括并网标准(GS)、并网优先(GP)、并网管理(GM)、并网价格(GP)等。例如,日本自1992年起开始实施并网标准制度,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英国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并网优先制度,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优先级和接入顺序;澳大利亚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并网管理制度,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协调控制和调度方式;中国自2019年起开始实施并网价格制度,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交易价格和结算方式。
## 光伏应用多元化与融合
光伏应用是光伏行业发展的终端和目标,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光伏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和多元化,从单一的发电功能向综合的能源服务转变,从孤立的能源系统向融合的能源网络发展,从传统的能源领域向新兴的能源场景延伸。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光伏应用多元化与融合的情况:
- 光伏+储能。光伏+储能是指将储能设备与光伏系统相结合,实现光伏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平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储能设备可以缓解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提高系统的可调度性和灵活性。储能设备也可以提高系统的自给率和自足率,降低系统对外部电网的依赖性。储能设备还可以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提供频率调节、峰谷填补、备用容量等服务,增加系统的收入来源。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进光伏+储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例如美国加州、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澳大利亚南澳州等。
- 光伏+交通。光伏+交通是指将光伏系统与交通设施相结合,实现道路双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和效率。光伏系统可以为交通设施提供清洁的电力,降低交通能耗和排放。光伏系统也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促进电动汽车按照当地的电价进行结算,并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德国自2000年起开始实施自发自用余额上网制度,鼓励用户优先自用光伏发电,并按照市场电价或固定电价将余电上网,并享受一定的补贴;印度自2015年起开始实施独立供电制度,鼓励用户在偏远地区或无电地区建设光伏微电网,实现能源普惠和社会效益;中国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绿色金融制度,鼓励金融机构为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担保、保险等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 光伏市场化机制。光伏市场化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信号,实现光伏发电的有效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光伏发电的市场参与度和盈利能力。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在探索和推进光伏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招标、拍卖、绿色证书、碳交易等。例如,中国自2019年起开始实施竞价补贴机制,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确定光伏项目的补贴水平,促进光伏项目的降本增效;欧盟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碳交易机制,通过限制和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为光伏发电提供了一个碳减排的收益来源;美国自1997年起开始实施绿色证书机制,通过发行和交易可再生能源证书(REC),为光伏发电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收入来源。
## 光伏应用多元化与融合
- 光伏温室。光伏温室是指在温室顶部安装适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温室提供部分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光伏大棚。光伏大棚是指在大棚顶部安装适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大棚提供完全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作物提供防雨、防雪、防风等保护功能。
- 光伏鱼塘。光伏鱼塘是指在鱼塘水面上安装适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鱼塘提供部分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水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 光伏网箱。光伏网箱是指在网箱水面上安装适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网箱提供完全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水生物提供防鸟、防藻、防污染等保护功能。
- 光伏海洋牧场。光伏海洋牧场是指在海洋牧场水面上安装适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海洋牧场提供完全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修复和增强功能。
- 光伏+交通。光伏+交通是指将光伏发电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实现道路双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光伏+交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光伏公路。光伏公路是指在公路表面铺设适量的耐压、耐磨、防滑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公路提供发电和照明功能,又可以为车辆提供导航、智能化、无线充电等功能。
- 光伏桥梁。光伏桥梁是指在桥梁表面或侧面安装适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桥梁提供发电和照明功能,又可以为桥梁提供美化、防腐、防冰等功能。
- 光伏高铁。光伏高铁是指在高铁沿线或车顶安装适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高铁提供发电和照明功能,又可以为高铁提供降噪、降温、增稳等功能。
- 光伏+建筑。光伏+建筑是指将光伏发电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实现建筑双重利用,提高建筑美观。光伏+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建筑一体化光伏是指将具有美观和结构功能的光伏组件与建筑物相融合,既可以为建筑物提供发电和节能功能,又可以为建筑物提供遮阳、隔热、隔音等功能。
- 建筑附加式光伏(BAPV)。建筑附加式光伏是指将具有灵活性和轻便性的光伏组件与建筑物相附加,既可以为建筑物提供发电和节能功能,又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提供遮阳、隔热、隔音等功能。
- 光伏+工业。光伏+工业是指将光伏发电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工业双重利用,降低工业能耗。光伏+工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光伏工厂。光伏工厂是指在工厂屋顶或周边空地安装适量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工厂提供发电和节能功能,又可以为工厂提供减排、增效、增收等功能。
- 光伏园区。光伏园区是指在工业园区内部或外部安装适量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园区提供发电和节能功能,又可以为园区提供绿化、美化、品牌等功能。
- 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链是指将光伏发电与光伏制造或应用相结合,实现产业链双重利用,提高产业链竞争力。例如,将光伏发电与光伏玻璃、光伏设备、光伏材料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光伏产业生态圈。
综上所述,光伏行业在2023年呈现出了快速增长、技术创新、政策转型、应用多元的发展态势,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和潜力。未来,光伏行业将继续推动能源转型和气候行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全球光伏市场需求
- 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
- 光伏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
- 光伏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
- 光伏应用多元化与融合
## 全球光伏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从2011年的30.2GW增长至2022年的230GW,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27%。2022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100GW,光伏装机量大幅上升。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259GW,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1,359GW。
全球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 能源转型的全球共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压力,各国纷纷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更新》报告,2023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电力总产量的30%,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将贡献近90%。
- 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显现,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使得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价格优势。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报告,2020年全球平均太阳能光伏电力成本为0.039美元/千瓦时,比2019年下降了7%,比2010年下降了81%。
- 光伏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外,光伏应用也逐渐涵盖了农业、渔业、交通、建筑、工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光伏+”模式。例如,“光伏+农业”可以实现土地双重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光伏+渔业”可以实现水面双重利用,保护水资源;“光伏+交通”可以实现道路双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光伏+建筑”可以实现建筑双重利用,提高建筑美观;“光伏+工业”可以实现工业双重利用,降低工业能耗。
## 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和消费国,拥有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设备、辅材、系统集成到光伏应用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92.61GW,同比增长28.07%。预计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超过95GW,累计装机容量超过487.6GW。
中国光伏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 产能扩张与集中度提升。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中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在加大产能扩张,同时也在加快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的CR5分别为87.1%、66%、56.3%、61.4%,显示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 大尺寸硅片与高效电池的普及。为了降低非硅成本和提高转换效率,中国光伏产业链正在向大尺寸硅片和高效电池方向发展。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182mm和210mm的大尺寸硅片的市场份额由2021年的45%迅速增长至82.8%,预计2023年将达到90%以上。在电池技术方面,除了传统的P型PERC电池外,也出现了TOPCon、HJT、IBC等新型高效电池技术,预计2023年这些新型电池技术的市场份额将达到20%左右。
- 供需平衡与价格稳定。由于上游原料紧缺和下游需求旺盛,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然而,随着上游产能逐渐释放和下游市场逐步消化,预计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将逐步恢复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光伏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
光伏技术是光伏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光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使得光伏发电在更多领域具有竞争力。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光伏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的情况:
- 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硅基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最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占据了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硅基太阳能电池主要分为P型和N型两种类型,其中P型电池以PERC技术为主流,N型电池则有TOPCon、HJT、IBC等多种技术路径。随着P型电池转换效率逼近理论极限,N型电池技术逐渐受到关注。目前,N型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超过P型电池,达到了25%以上的水平。其中,TOPCon技术是由中国电科院提出的一种钝化接触技术,可以实现高效、低成本、高可靠性的N型电池制造。HJT技术是由日本夏普公司首先开发的一种异质结技术,可以实现高效、低温、薄膜的N型电池制造。IBC技术是由美国太阳能公司首先开发的一种背接触技术,可以实现高效、无损、紧凑的N型电池制造。这些N型电池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挑战,未来将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和合作。
- 非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非硅基太阳能电池是指除了硅以外的其他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主要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这些非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轻薄、柔性、透明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建筑一体化、可穿戴设备、智能窗户等领域。然而,这些非硅基太阳能电池目前还存在转换效率低、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优化。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为23.4%,由美国第一太阳公司开发的镉铟镓硒(CIGS)电池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为18.2%,由中国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开发的双受体有机太阳能电池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为25.6%,由韩国延世大学开发的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实现。
- 光伏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光伏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是指将光伏组件与逆变器、储能设备、智能控制器等其他设备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光伏发电系统,并通过优化设计和运行管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光伏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光伏组件与逆变器匹配技术。光伏组件与逆变器匹配技术是指根据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和逆变器的输入特性,选择合适的组件数量和连接方式,使得逆变器能够在最大功率点工作,提高系统的发电效率。目前,常用的匹配技术有串联匹配、并联匹配、混联匹配等。
- 光伏储能集成技术。光伏储能集成技术是指将储能设备与光伏系统相结合,实现光伏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平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目前,常用的储能设备有锂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 光伏智能控制技术。光伏智能控制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光伏系统的远程监测、故障诊断、性能预测、优化调度等功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目前,常用的智能控制技术有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机器学习(ML)技术、深度学习(DL)技术等。
## 光伏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
光伏政策是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引导,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的成熟,光伏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补贴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从单一形式向多元形式发展,从国家层面向地方层面下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光伏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情况:
- 光伏补贴政策。光伏补贴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光伏发电项目给予的一定程度的财政支持,以降低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提高光伏发电的竞争力。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实施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固定上网电价(FIT)、绿色证书(REC)、可再生能源组合标准(RPS)、税收优惠(TAX)等。然而,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光伏补贴政策也面临着财政压力和效率问题,因此,许多国家都在逐步退出或降低光伏补贴水平,推动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或市场竞争。例如,中国自2019年起开始实施竞价补贴机制,2022年起取消了所有地面电站的补贴;欧盟自2020年起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要求各成员国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32%,并鼓励采用招标、拍卖等市场化机制。
- 光伏分布式政策。光伏分布式政策是指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给予的一系列优惠和便利措施,以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普及和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在用户侧或配电网侧安装的小型或中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具有就近消纳、节省输配损耗、提高供需灵活性等优点。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出台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分布式政策,主要包括净计量(NEM)、自发自用余额上网(SUSG)、独立供电(OSG)、绿色金融(GF)等。例如,美国自1996年起开始实施净计量制度,鼓励用户将自用电量与上网电量进行抵消,并按照零售电价或时价进行结算;德国自2012年起开始实施自发自用余额上网制度,鼓励用户优先自用光伏发电,并按照固定电价或市场电价进行结算;印度自2015年起开始实施独立供电制度,鼓励用户在偏远地区或无电地区建设光伏微电网或独立光伏系统,提供可靠的电力服务;中国自2018年起开始实施绿色金融制度,鼓励金融机构为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担保、保险等支持。
- 光伏并网政策。光伏并网政策是指规范和促进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连接和交易的一系列规则和措施,以保障光伏发电的安全和稳定,并提高光伏发电的收益和效益。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光伏并网政策,主要包括并网标准(GS)、并网优先(GP)、并网管理(GM)、并网价格(GP)等。例如,日本自1992年起开始实施并网标准制度,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英国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并网优先制度,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优先级和接入顺序;澳大利亚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并网管理制度,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协调控制和调度方式;中国自2019年起开始实施并网价格制度,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的交易价格和结算方式。
## 光伏应用多元化与融合
光伏应用是光伏行业发展的终端和目标,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光伏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和多元化,从单一的发电功能向综合的能源服务转变,从孤立的能源系统向融合的能源网络发展,从传统的能源领域向新兴的能源场景延伸。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光伏应用多元化与融合的情况:
- 光伏+储能。光伏+储能是指将储能设备与光伏系统相结合,实现光伏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平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储能设备可以缓解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提高系统的可调度性和灵活性。储能设备也可以提高系统的自给率和自足率,降低系统对外部电网的依赖性。储能设备还可以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提供频率调节、峰谷填补、备用容量等服务,增加系统的收入来源。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进光伏+储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例如美国加州、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澳大利亚南澳州等。
- 光伏+交通。光伏+交通是指将光伏系统与交通设施相结合,实现道路双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和效率。光伏系统可以为交通设施提供清洁的电力,降低交通能耗和排放。光伏系统也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促进电动汽车按照当地的电价进行结算,并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德国自2000年起开始实施自发自用余额上网制度,鼓励用户优先自用光伏发电,并按照市场电价或固定电价将余电上网,并享受一定的补贴;印度自2015年起开始实施独立供电制度,鼓励用户在偏远地区或无电地区建设光伏微电网,实现能源普惠和社会效益;中国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绿色金融制度,鼓励金融机构为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担保、保险等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 光伏市场化机制。光伏市场化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信号,实现光伏发电的有效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光伏发电的市场参与度和盈利能力。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在探索和推进光伏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招标、拍卖、绿色证书、碳交易等。例如,中国自2019年起开始实施竞价补贴机制,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确定光伏项目的补贴水平,促进光伏项目的降本增效;欧盟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碳交易机制,通过限制和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为光伏发电提供了一个碳减排的收益来源;美国自1997年起开始实施绿色证书机制,通过发行和交易可再生能源证书(REC),为光伏发电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收入来源。
## 光伏应用多元化与融合
光伏应用是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和目标,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本的持续降低,光伏应用也在不断多元化和融合,形成了多种新型的“光伏+”模式,为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价值和机遇。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光伏应用多元化与融合的情况:
- 光伏温室。光伏温室是指在温室顶部安装适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温室提供部分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光伏大棚。光伏大棚是指在大棚顶部安装适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大棚提供完全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作物提供防雨、防雪、防风等保护功能。
- 光伏农田。光伏农田是指在农田中安装适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农田提供部分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作物提供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
- 光伏鱼塘。光伏鱼塘是指在鱼塘水面上安装适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鱼塘提供部分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水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 光伏网箱。光伏网箱是指在网箱水面上安装适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网箱提供完全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水生物提供防鸟、防藻、防污染等保护功能。
- 光伏海洋牧场。光伏海洋牧场是指在海洋牧场水面上安装适量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海洋牧场提供完全遮阳和发电功能,又可以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修复和增强功能。
- 光伏+交通。光伏+交通是指将光伏发电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实现道路双重利用,提高道路安全。光伏+交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光伏公路。光伏公路是指在公路表面铺设适量的耐压、耐磨、防滑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公路提供发电和照明功能,又可以为车辆提供导航、智能化、无线充电等功能。
- 光伏桥梁。光伏桥梁是指在桥梁表面或侧面安装适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桥梁提供发电和照明功能,又可以为桥梁提供美化、防腐、防冰等功能。
- 光伏高铁。光伏高铁是指在高铁沿线或车顶安装适量的半透明或透明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高铁提供发电和照明功能,又可以为高铁提供降噪、降温、增稳等功能。
- 光伏+建筑。光伏+建筑是指将光伏发电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实现建筑双重利用,提高建筑美观。光伏+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建筑一体化光伏是指将具有美观和结构功能的光伏组件与建筑物相融合,既可以为建筑物提供发电和节能功能,又可以为建筑物提供遮阳、隔热、隔音等功能。
- 建筑附加式光伏(BAPV)。建筑附加式光伏是指将具有灵活性和轻便性的光伏组件与建筑物相附加,既可以为建筑物提供发电和节能功能,又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提供遮阳、隔热、隔音等功能。
- 光伏+工业。光伏+工业是指将光伏发电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工业双重利用,降低工业能耗。光伏+工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光伏工厂。光伏工厂是指在工厂屋顶或周边空地安装适量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工厂提供发电和节能功能,又可以为工厂提供减排、增效、增收等功能。
- 光伏园区。光伏园区是指在工业园区内部或外部安装适量的光伏组件,既可以为园区提供发电和节能功能,又可以为园区提供绿化、美化、品牌等功能。
- 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链是指将光伏发电与光伏制造或应用相结合,实现产业链双重利用,提高产业链竞争力。例如,将光伏发电与光伏玻璃、光伏设备、光伏材料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光伏产业生态圈。
综上所述,光伏行业在2023年呈现出了快速增长、技术创新、政策转型、应用多元的发展态势,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和潜力。未来,光伏行业将继续推动能源转型和气候行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