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产业市场规模、增长因素、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
PCB(PrintedCircuitBoard)是在绝缘基材上形成导电线路图形的功能板,用于电子元器件的电气连接与支撑,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基础元件。按基材可分为刚性板(R-PCB)、柔性板(FPC)、刚柔结合板;按层数分为单/双面板、多层板;特殊类型包括高速高频板、HDI板(高密度互连)、封装基板等。
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全球PCB图形转移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1亿元,2016-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0.34%。此外,2023年中国PCB图形转移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10亿元,2016-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1.59%。
从全球市场来看,2023年全球PCB产值达848亿美元,2019年到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45%。而2024年全球PCB产业总产值回升至735.65亿美元,实现了5.8%的同比增长。
在中国市场,PCB产业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23年中国PCB图形转移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1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超过50%。此外,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CB生产基地,2024年中国大陆PCB产值占全球总产值的55.74%。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新兴技术需求:
AI服务器:高端多层板(≥18层)需求爆发,2029年全球销售额或达50亿美元;
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推动车用PCB渗透率提升;
产业链转移:全球超50%产能集中于中国大陆,成本与政策优势显著;
政策支持:国家将高端PCB(如HDI、封装基板)列入鼓励类产业目录。
产业链分析
PCB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PCB制造和下游电子产品制造三个环节。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覆铜板、铜箔、玻纤布、树脂等,这些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中游PCB制造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中游PCB制造环节涵盖设计、制板、装配和测试等多个步骤,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定制化生产、快速供货和交付能力要求高。下游电子产品制造则是PCB的最终应用领域,包括通讯、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等多个行业,对PCB的品质和性能有着多样化的需求。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推动PCB产业的持续发展。
行业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分析
PCB(印制电路板)行业竞争格局较为稳定,主要分为三个竞争梯队:
第一梯队:包括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深南电路、景旺电子和建滔集团,2023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
第二梯队:包括沪电股份、胜宏科技、安捷利美维、崇达科技和兴森科技,2023年销售额在50-100亿元。
第三梯队:包括世运电路、奥士康、生益电子等企业,2023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下。
鹏鼎控股:成立于1999年,2018年在深交所上市,是全球领先的PCB制造商之一,产品覆盖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技术专利超千项,尤其在智能手机、服务器用板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为苹果、华为等头部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深南电路:专注于高密度PCB、封装基板及电子装联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基站、航空航天等高可靠性领域。其在广州的封装基板项目已实现量产,在AI芯片配套高端板领域持续发力。
东山精密:国内精密制造领域的综合性企业,PCB业务聚焦高多层板与HDI板,与新能源汽车、通信设备厂商深度合作,海外布局加速。
景旺电子:以多层板、刚挠结合板为核心产品,市场覆盖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其全国五大生产基地与全球化销售网络助力其稳居内资PCB企业前列。
健鼎科技:全球知名电路板生产商,产品涵盖资讯、通讯、消费电子等领域,以稳定品质与规模化生产能力著称。
捷配PCB:以“极速交付”和数字化服务为核心,打造“超级工厂”模式,整合多家工厂产能,实现小批量订单1-2天交付,样板准交率达99.59%。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高端化加速:
AI服务器推动18层以上PCB需求(2029年达50亿美元);
车用HDI板渗透率提升(2025年全球规模76亿美元);
技术融合:
新材料应用(高频覆铜板、陶瓷基板)提升传输效率;
工艺微型化(线宽/间距≤50μm)满足IoT设备需求;
国产替代深化:
政策驱动下,IC载板、高端HDI国产化率或突破30%;
绿色制造:环保材料(无铅焊料)与低碳工艺普及。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