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行业现状、驱动因素、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汽车芯片指用于车体及车载电子控制装置的半导体产品,涵盖主控芯片(MCU、SoC)、功率芯片(IGBT、SiC)、传感器芯片(CIS、雷达)、存储芯片等类别,是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及安全控制的核心硬件。
行业市场现状及规模分析
汽车芯片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受到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普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等因素的推动。2024年ADAS(L2级以上)渗透率已达到40%左右,预计2025年将达到50%以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进一步推动了汽车芯片的需求,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约为45%,预计2025年将达到55%以上。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带动功率芯片需求激增。
智能化升级:L3+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高算力SoC芯片需求爆发(2025年全球规模76亿美元);
政策支持:国家补贴流片费用(最高1亿元),推动芯片国产替代。
行业产业链分析
上游
上游主要包括半导体材料、晶圆制造和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如硅片、电子特气和光刻胶等在芯片制造中起到关键作用。例如,硅片是生产集成电路、分立器件、传感器等半导体产品的关键材料,光刻胶则是用于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之一。
中游
中游是汽车芯片制造,包括控制芯片、计算芯片、传感芯片、功率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和安全芯片等多个类别。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车载系统及整车制造,涉及车联网、汽车座舱、HUD、中控仪表和智能汽车等领域。
下游
下游是车载系统及整车制造,包括车联网、汽车座舱、HUD、中控仪表和智能汽车等。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对高性能半导体芯片的需求大幅增加,尤其是在电池管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和车载娱乐系统等领域。
行业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分析
目前,中国汽车芯片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由国内外企业共同构成。国内企业如闻泰科技、北京君正、韦尔股份、比亚迪半导体等主要布局在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则由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国外企业占据。国内企业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地平线
产品和技术:地平线展示了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300、HSD600、HSD1200三套方案,以及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的芯片。地平线强调其软硬件一体方案,主要服务于Tier1供应商和车企自研团队,展示其技术领先性。
市场定位:地平线定位为Tier2,致力于为Tier1供应商和车企提供先进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竞争市场。
韦尔股份
产品和技术:韦尔股份是中国汽车芯片市场的领先企业之一,主要生产功率芯片和模拟芯片,2022年汽车芯片销量达到96.97亿颗,排名第一。
市场定位:韦尔股份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服务于国内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半导体
产品和技术:比亚迪半导体专注于汽车芯片的研发和生产,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显著贡献。
市场定位:比亚迪半导体主要服务于比亚迪集团内部,同时也向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芯片产品。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电动化趋势: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高性能功率半导体芯片如IGBT、SiC等将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组件,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电动汽车的电气化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汽车芯片行业的发展。
智能化趋势:AI芯片、传感器芯片、计算芯片等将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广泛应用,满足汽车对高性能、低功耗、小型化和集成化的需求。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汽车芯片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国产化趋势:在中国市场,国产替代已成为汽车芯片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国产汽车芯片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逐渐与国际巨头竞争,并取得显著成果。
市场需求增长: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将显著增加对高性能半导体芯片的需求。尤其是在电池管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和车载娱乐系统等领域,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技术挑战与市场准入:汽车芯片行业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市场准入难度大。国际巨头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构建了较高的技术壁垒。本土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合作等方式,逐步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市场竞争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