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行业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方向分析
角膜塑形镜(OK镜)是一种采用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接触镜,通过夜间佩戴暂时改变角膜曲率,实现日间裸眼视力矫正并延缓近视发展,主要适用于青少年近视群体。
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分析
2023年全球角膜塑形镜行业的产量约为1535.21万片,同比增长8.08%,需求量约为1439.26万片,同比增长7.93%。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角膜塑形镜在近视矫正方面的显著效果及其在非手术近视管理干预措施中的优势地位。全球市场的主要地区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地,这些地区的角膜塑形镜市场相对成熟,特别是在美国,角膜塑形镜已经成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角膜塑形镜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2年,中国角膜塑形镜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17.01亿元,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42.81亿元,显示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这种增长主要归因于国家对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视、产品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根据预测,2024-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4.62%。此外,随着技术和消费升级及服务可及性的提升,角膜塑形镜市场的渗透率将持续攀升,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行业壁垒分析
技术壁垒: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和制造涉及材料学、光学等多个学科,中高端产品的开发难度较高。此外,角膜塑形镜需要精确匹配用户的角膜形态,这要求企业具备高精度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因此,技术壁垒是行业进入的主要障碍之一。
市场准入壁垒:角膜塑形镜属于第III类医疗器械产品,具有较高的医疗风险,产品获批上市难度较大。企业需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产品注册证,这一过程复杂且耗时,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准入壁垒。
品牌壁垒:角膜塑形镜行业的品牌壁垒也较为显著。由于该行业具有较强的消费属性,中高端产品的开发难度大,品牌壁垒较高。已经形成头部集中的竞争格局,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政策壁垒: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政策变化对行业影响较大。
行业痛点与风险分析
服务标准化不足:验配合格率仅68%,基层验配师水平参差;
集采降价压力:河北试点集采后,中端产品降价5%-8%;
同质化竞争:市场在售产品超200款,创新差异化不足。
行业产业链分析
上游供应商
上游供应商主要负责提供角膜塑形镜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这些原材料包括醋酸丁酸纤维素、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等镜片材料,以及超精密机床、镜片凹面抛光机等生产设备。
中游生产商
中游生产商负责角膜塑形镜的研发和生产。主要企业包括欧普康视、爱博医疗、欧几里得、露晰得等。这些公司不仅生产角膜塑形镜,还提供相关的验配服务和技术支持。
下游销售渠道
下游销售渠道包括经销和直销两种模式。经销模式主要通过经销商网络销售,而直销模式则包括自建视光终端和直接为医院等第三方医疗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
行业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分析
角膜塑形镜(OK镜)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由国内外品牌构成,可以分为三大派系:
海外品牌:包括阿迩发、露晰得、C&E、欧几里德、Paragon、普罗克尼、目立康等。
中国台湾品牌:如亨泰光学、鹰视等。
中国大陆品牌:如欧普康视、爱博医疗等。
目前,国内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注册证数量为20张,其中海外品牌和中国台湾品牌拥有较多的注册证,而中国大陆品牌则以直销为主。这种竞争格局反映了国内外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策略上的不同优势和定位。
欧普康视:是国内角膜塑形镜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其产品“梦戴维”是国内首款获批的角膜塑形镜产品。公司通过不断提升高端产品的比例和开展优惠活动,努力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
爱博医疗:在2019年后加强研发投入,相继获批上市多个大品牌角膜塑形镜产品。公司在2024年的角膜塑形镜营收为2.36亿元,同比增长8.03%,但毛利率和净利润有所下降。
昊海生科:也是国内角膜塑形镜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和专业服务来应对市场竞争。
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分析
技术升级
材料高透氧化(DK值>140)、智能镜片集成生物传感器;
联合疗法普及(56%用户采用OK镜+低浓度阿托品)。
渠道下沉
三四线城市成新增量(2024年销量同比增40%);
5G远程验配技术加速覆盖县域。
政策深化
集采全国推广倒逼国产替代(国产替代率已超40%);
验配人员强制培训提升行业规范性。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