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
专家解读中央《若干意见》出台背景——让消费成为经济平稳增长“压舱石”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在我国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份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什么,有哪些看点?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认为,我国需要更好地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此次《若干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
董超表示,《若干意见》出台的一大背景,是我国正处于消费全面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从而对促进消费潜力提出新的要求。
从商品消费看,国内商品消费已经从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连续3年降至10%左右,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294亿元,同比增长9.3%。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品质消费、智能产品消费、绿色消费等方向成为热点。
从服务消费看,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4%。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增长12.5%;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增长39.3%,健身休闲产业和竞赛表演业增速均超过20%。
“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今年上半年,贡献率更是高达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董超说,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相同时期相比,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比与发达国家普遍高于60%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品质消费、服务消费等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因此需要出台政策更好地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
董超认为,《若干意见》有3个看点值得关注。一是将消费作为“生产—流通—消费”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和创造消费新增长点,从而使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居民消费率稳步提升。
二是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既有从供给侧出发,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政策,也有从需求侧出发,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的措施,从而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指明的消费发展方向与我国消费升级方向契合,商品消费上更加注重品质、便利、智能、绿色,服务消费上对文化、旅游、体育、健康、教育等消费热点把握准确。
董超表示,此次《若干意见》另一大特点在于,更加注重消费促进的长效机制建设,在促进吃穿用住行、信息、绿色等实物消费,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服务等服务消费基础上,更多地强调标准、评价、信用、维权等体制机制建设,以及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统计监测等政策配套,从而进一步保障了意见的落地实施。
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商品作为经济活动的产物,只有通过消费这一环节才能实现其最终价值。投资、消费、出口是任何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经济增长最持久的动力。消费的质与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也反映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准与品质。将消费视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正是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消费增长的前提是居民收入的增加,没有收入的增加,消费升级便无从谈起。虽然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无疑对消费升级具有利好作用,但分配不均的问题在中国仍很突出,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依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间平均工资差距依然偏大,同样阻碍着消费的增长和升级。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改革中国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