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部署进一步推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地见效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地见效。
这已是连续三天,中央级会议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问题。8月21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聚焦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鹤主持召开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那么,为何近期连续三次重量级会议都聚焦小微企业,并辅以多项支持性政策?
一方面,小微企业从个体看虽然体量小、影响弱,但从整体来看不容忽视。8月20日召开的会议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由此看来,小微企业贡献不小,分量不轻。
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长期背负着难以承受之重。日前,三全食品董事长陈泽民在河南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概括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三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市场的冰山),“三门”(市场准入门槛高,如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三荒、两高、一低”(用工荒、用钱荒、用地荒,成本高、税费高,利润低)等多重问题。
而在上述突出问题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关键掣肘。无资金活水,难以支撑企业发展。与规模庞大、融资渠道多元的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天然居于弱势。特别是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期间,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小微企业遇到的资金难题进一步凸显。在8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并不讳言,“央行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受到资金供求双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约,信用扩张受到供给端和需求端多重约束,有时存在金融体系‘有钱’难以运用出去的情况”。
可以说,小微企业既承载着国计民生的重任,又在多重主客观因素作用下背负着多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召开多次会议、出台多项举措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政策急管繁弦之余,更需具体的落地方案。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世界性的,也是历史性的。在当前形势下,历史问题求新解,需要借力新机遇、新技术与新动能。
新机遇中最鲜明地当是政策机遇。8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利好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设计,包括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加快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适当提高贷存比指标容忍度、支持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增设小微企业信贷专项考核指标,使小微企业得实惠,禁止存贷挂钩、借贷搭售等行为。这一系列政策均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以减轻小微企业自身“风险补偿能力不足”带来的压力。
而新技术的应用则是破除小微企业融资症结中“信息不对称”难题的利器。此前,小微企业基于信用信息空白或不足、抵押物不足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以及融资额度低、风险大等固有劣势,正有望借力新技术的应用而改变。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包括贫困户在内的人群正在逐步建立信用档案,过去征信没有被覆盖人群的信贷需求得以被挖掘,用户关键信息形成的数据正在形成新的“用户画像”。而更重要的是,尽管此前几年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乱象,但期间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未来用户数据的积累、形成、分析成本更低、应用更广。此外,政府各部门打破信息孤岛的协作也在加强,包括公积金缴纳、税收缴纳、水电指标等高质量“信息”正进一步共享。而通过数据的共享及参照对比,不仅可以避免数据造假带来的政策误判和经济损失,也可成为“良币驱逐劣币”的最佳参照。
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则是以发展潜力破解融资症结的根本之道。货币传导机制不畅、金融机构的风险回避倾向、部分领域刚兑预期未完全打破造成的“挤出效应”,的确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部分推手,但正如朱鹤新副行长在8月21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的,财务不规范问题、规模效应欠佳、抵押品不足等自身因素也制约了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因此,支持小微企业并非不加选择,找到规范经营、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满足其融资需求,才是金融支持小微、支持实体的高效之举。当然,这种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未必是一张白纸上的“创新”,也有可能是旧模式的改良,是针对市场真实需求和传统“痛点”提供的针对性优化。对金融机构而言,要想找到小微企业中的“潜力股”,也必须配备专业、素质高的业务人员,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总之,小微不小,重任在身。面对融资难、融资贵这个老问题,需从新的着力点入手。归根结底,优化政策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增强对新动能、新产业的支持,是金融、实体互相借力、互相成就的根本,也是政策不悬空、不走样的根本。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